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去世,随即齐王芳即位,于次年(公元240年)改年号为正始,带方太守也在这期间由弓遵接任。
正始三年(公元242年),曾一度归服的高句丽东川王位宫反叛魏国,发兵攻略辽东的西安平,数年前他曾在安平口一带与来自南方的吴国使者接洽。位宫的举动当 然激怒了魏国,魏廷下令幽州刺史毋丘俭率大军征剿。经过一年多的筹划,毋丘俭会同属下诸郡及乌丸单于寇娄敦等部于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从玄菟出发进取高句丽。
《三国志》《高句丽传》载:“其(正始)五年,为幽州刺吏毋丘俭所破。语在俭传。”《毋丘俭传》载:“正始中,俭以高句骊数侵 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句骊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连破走。俭遂束马县车,以登丸都,屠句骊所都,斩获首虏以千 数。……宫单将妻子逃窜。俭引军还。六年,复征之,宫遂奔买沟。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馀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 城。诸所诛纳八千馀口,论功受赏,侯者百馀人。穿山溉灌,民赖其利。”陈寿在此间将正始五年与六年的讨伐分为两次。
而1906年于吉林省集安市发现的毋丘俭纪功碑则有别样的叙述,王国维先生在《观堂集林》《魏毋丘俭丸都山纪功石刻跋》中考证其文字为:“正始三年高句丽反,(毋丘俭)督七牙门讨句丽。五年,无复遗寇。六年五月,旋师。……”于是,今以纪功碑为准,则这场讨伐战当跨在五年与六年之间,实为一次。《三国志》《毋丘俭传》所记有误明矣。
而《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五载:“(东川王)二十年(公元246年)秋八月,魏遣幽州刺史毋丘俭将万人出玄菟来侵。王将步骑二万人逆战于沸流水上,败之,斩首三千余级。又引兵再战于梁貊之谷,又败之,斩获三千余人。王谓诸将曰:'魏之大兵,反?如我之小兵。毋丘俭者,魏之名 将,今日命在我掌握之中乎。'乃领铁骑五千,进而击之。俭为方阵,决死而战,我军大溃,死者一万八千余人。王以一千余骑,奔鸭渌原。冬十月,俭攻陷丸都城,屠之。乃遣将军王颀追王,王欲奔南沃沮。……”则《三国史记》所记确实仅一次征讨,但是却误将时间放到了246年,应当予以纠正。而同时《百济本纪》载:“(古尔王)十三年(公元246年),夏大旱,无麦。秋八月,魏幽州刺史毋丘俭与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伐高句丽。王乘虚,遣左将真忠袭取乐浪边 民,茂闻之怒,王恐见侵讨,还其民口。”这里金富轼依照《高句丽本纪》在时间上犯了相同的错误,也应当调整到2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