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军工科技 > 正文 >

中国海军万吨级最新型驱逐舰曝光

2014-06-07 16:42:09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根据官方报道,中国两种新型号燃气轮机的研制获重大进展。动力所试验基地燃机试车台传来喜讯,某小档功率燃机第一阶段可靠性试验顺利结...

  海龙级驱逐舰

  清政府还在德国硕效船厂订购“海龙”、“海青”、“海华”、“海犀”四舰。在当时中文资料中,该舰皆被称为鱼雷艇,从线图上看,它也更像是加大鱼雷艇,但在英文资料中则称作驱逐舰。其实,德国人在开发驱逐舰的过程中,并没有“鱼雷炮舰”的概念,他们的思路是沿着鱼雷艇、分队艇、公海鱼雷艇而发展到驱逐舰。分队艇、公海鱼雷艇都属于大鱼雷艇的范畴,即使其航速超过27节,德国人对它们的称呼仍沿用鱼雷艇的习惯。这就是“海龙”等四舰被称作鱼雷艇的缘故。

  “海龙”等舰的技术参数为:舰长58.98米,宽6.4米,吃水2.355米,4座燃煤锅炉,双轴推进,6000马力,排水量234吨,最高航速32节。武器系统包括:6门47毫米炮,2座单管装鱼雷发射管。军舰施工期间,中方派吕文经、蔡灏元、何嘉兰、吕调镛、林国僖赴德监造,1898年完工,1899年到华。1900年庚子事变期间,四舰均在大沽船厂修理,遂被八国联军所夺。“海龙”归英军,易名Taku(即“大沽”号),驻扎在香港,1916年10月25日被出售。“海青”归德军,易名Taku,驻扎在青岛,后因锅炉无法使用,于1914年6月13日除役,同年日军进攻青岛,该舰9月28日在胶州湾自沉。“海华”归俄军,初易名Taku,后改名“博罗多夫上尉”号,驻扎在旅顺口,1904年11月24日在日俄战争中,被日本鱼雷艇击中。“海犀”归法军,易名Tak-ou(即法文“大沽”号),驻扎在越南西贡,1911年9月30日退役。

  国产驱逐舰“建安”、“建威”

  甲午战争之后,福州船政局开始自行建造驱逐舰(当时叫做“鱼雷快舰”、“猎舰”)。

  1897年初,船政局聘请法国水师制造学堂帮办教习杜亚尔(Doyere)担任正监督,杜亚尔绘制了鱼雷快舰的图纸,经中方研究,认定其为新式舰船,决定开工建造2艘。第一艘“建安”号于1898年4月7日安装龙骨,正式开工,1899年1月29日下水。第二艘“建威”号1899年2月11日动工兴建,1900年3月3日下水。两舰长86米,宽8.83米,型深4.5米,排水量850吨,65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23节。以钢槽为胁,钢板为壳,船桅、船机、锅炉及配件皆为钢质。钢材购自法国地中海钢铁厂,8座燃煤锅炉也是从法国进口的。而船身、发动机皆由船政局自行建造(有资料说其三汽缸直立式蒸汽主机也是从地中海厂进口)。武器系统包括:1门100毫米主炮,3门65毫米炮,6门37毫米炮,2座双联装鱼雷发射架。此外,舰上还配置电灯、新式暖气炉、电风扇等当时的先进设施,单舰造价为63.7万两白银。从各项技术数据看,“建安”、“建威”同“飞霆”、“飞鹰”相似,是福建船政局所造性能最好的军舰,也是最早的国产驱逐舰。二舰后来编入长江舰队。辛亥革命后,二舰归海军部第二舰队。1927年,北伐军进攻上海,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驻扎在高昌庙的“建安”、“建威”舰响应起义,炮轰高昌庙兵工厂。

  “建安”、“建威”到20年代末期成为废舰。1930年3月,南京政府决定将“建安”号交江南造船所勘验,改制船壳,更换船肋及锅炉水管,并添装长波无线电台。改建以后军舰外观上最大的变化,是将舰桥后到舰尾的尾楼甲板撤去,使得干舷降低。改装后的军舰长79.2米,宽8.07米,吃水3.35米,4座燃煤锅炉,2台往复式主机,双轴推进,3884马力,排水量1050吨,最高航速重7节。武备的变化是火炮改为120毫米主炮2门,76毫米炮1门,57毫米炮2门,20毫米机关炮1门,机枪6挺。鱼雷发射管则拆去未装。同时,更换舰名为“大同”号,更换舰型为轻巡洋舰(也有资料称为炮舰)。次年,又将“建威”也做同样改造,命名为“自强”号,均编人海军第一舰队。二舰后来在1937年8月12日,参与江阴塞江布防,与“通济”、“德胜”、“威胜”、“武胜”、“辰”、“宿”等8艘舰艇及20艘商船一起,同时打开船底阀门,灌水白沉。

  最后的驱逐舰

  1909年10月,清政府为重建海军,派遣海军大臣载洵与海军提督萨镇冰出访欧洲,考察海军。在意大利的时候,他们向安些度船厂订制驱逐舰“鲸波”号。“鲸波”属神枪手级,排水量400吨,6000马力,航速28节,武器装备为:76毫米炮2门,47毫米速射炮4门,单装450毫米鱼雷发射管3具,水雷10个。该舰1912年12月6日下水,1913年5月31日建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因财政紧张,无力支付余款,此后,意大利政府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奥匈帝国开战,旋接收此舰,易名“艾思嘉罗”号,1921年7月1日,意大利又将此舰改为鱼雷艇,1930年5月31日除役。

  载洵接着前往奥匈帝国,在士他俾路勉图船厂订造驱逐舰“龙湍”号。“龙湍”排水量400吨,6000马力,航速28节,武器装备为:76毫米炮2门,47毫米速射炮4门,双联装450毫米鱼雷发射管1具。该舰1912年下水,1914年建成。从技术指标看,它与“鲸波”相似,但从线图上看,两舰相差很大。后来“龙湍”同样因船款纠葛,未交中国。1914年8月1日,奥匈帝国为应付欧洲战事,接收此舰。改名“华兰土单亚”,并把武器换为66毫米/45炮2门,66毫米/30炮4门,450毫米鱼雷发射管2具。奥匈帝国原拟以此舰为原型舰,再为其海军定造12艘驱逐舰,但最终无一动工。一战之后,奥匈帝国战败解体,“华兰士单亚”给协约国分给意大利,该舰1921年除役。

  载洵尔后前往柏林。在德国硕效船厂,他们又订购新式驱逐舰“豫章”、“同安”、“建康”,这三舰于1912年完工,1913年交舰。舰长63.4米,宽6.58米,型深3.84米,吃水2.74米,排水量390吨,4座燃煤锅炉,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功率6500马力。航速32节。武器系统包括2门76毫米主炮,4门37毫米炮,两具鱼雷发射管,造价每艘63000德国马克。

  1932年1月21日下午3时25分,“豫章”舰奉命从南通驶往镇江,因浓雾误触青天礁沉没。1937年9月25日,“建康”舰在守卫江阴封锁线的战斗中,遭10余架日机轰炸而沉没。后来日军将其打捞修复,先编为杂役船“翠”号,1940年12月,又将其交还汪伪海军,更名为“海绥”号。抗战胜利后,重属国民政府海军,此舰最后下落不明。1937年12月12日,国民政府海军部下令“同安”舰与驻守青岛的第三舰队的“定海”、“楚豫”、“江利”等8舰自沉于青岛小港,以封锁青岛航道。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重新组建海军的过程中,共计进口和建造了13艘驱逐舰。其性能随着国际造船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驱逐舰体现出它在反鱼雷艇、反水雷和反潜艇作战中的作用。依靠速度和鱼雷,它甚至能同大型军舰角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中国的驱逐舰,却没创造出战场奇迹,它们的海上生涯多是内战和屈辱,进入民国后,海军不被重视,这批驱逐舰的命运,正是当时中国的坎坷国运。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