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间,数十万美国士兵跨越重洋,远赴遥远陌生的东南亚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他们不得不与鬼魅作战,向幻影开火。与他们并肩作战的南越军看起来与北越军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到村庄里搜查时,看到一张张沉默、冷漠、略含仇恨的面孔,根本分不清哪些是平民,哪些是隐藏在内的越共分子。谁是敌人?敌人在哪儿?渐渐的,士兵们意识到,他们的敌人就是脚下的土地,是秀美怡人的高山,是郁郁葱葱的雨林。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那一个个沉默、矮小的人们并不真的甘于沉寂,他们让深沉的土地喊出复仇的决心,成为美国士兵永远也不能忘却的梦魇。
1964年,24岁的菲利普•卡普托先生踏出校园,直接从学校来到了海军陆战队,与这个世界的第一次接触便是战争。1965年3月8日,那时的卡普托先生还是一名年轻的步兵中尉,跟随海军陆战队远征军第九旅在岘港着陆,这是美国派去印度支那半岛的首支分队。对战争一无所知的卡普托先生,内心深处饱含到异国他乡大干一场的理想。那时的美国貌似无所不能:她仍旧可以宣扬自己屡战屡胜。然而数月之后,行囊和步枪依旧在肩上,卡普托先生心中的那种信念,不复存焉。1966年7月,卡普托先生离开越南战场,前往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担任步兵训练营指挥官。三年服役期满后,卡普托先生从海军陆战队退役,逃过了早夭在亚洲的命运。然而1975年4月,卡普托先生以新闻记者的身份重返战火纷飞的越南,报道了“西贡沦陷”事件——美军撤离西贡,北越军攻入首都。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让他见证了越战的结束。
《最残酷的夏天》是一部顶得住风险、扛得住压力、说得出真相的著作!菲利普•卡普托历时9年,用严厉地措辞、坦诚的言语、发自肺腑的呐喊,让人们理解了战争的诱惑和残酷、看到了士兵的恐惧和怀疑。三十年来,《最残酷的夏天》被赞誉为“越战文学经典之作”,在这部回忆录里,菲利普•卡普托先生为我们揭开了迷雾。这里没有精密高超的战略部署,没有跌宕起伏的峰回路转,没有誓死效忠的爱国高歌,只有光怪陆离的军队高层、无边无际的焦灼不安、善恶摇摆的叵测人心。卡普托先生用最真实的文字,记述了直面死亡与深渊的经历。这是对美国一直掩盖的污点——越南战争——最摄人心魄、最直击灵魂的记录。有些时候,他会恰如其分的带领读者回忆过往的纯真、乡间生活的安逸,相形之下,眼下的枪林弹雨愈显惨不忍睹。但恰恰是这些散落其间的对照,更让人感受到受制于环境的人心变幻。
三言两语的勾勒,却让我们的看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孔,听到一阵阵枪炮的轰鸣,感受到一颗颗摇摆的人心。令人不寒而栗的雨林,令人惊恐的未知,令人绝望的等待。即便是最坚强的人,也会为此潸然泪下。然而,《最残酷的夏天》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对战争现场的绝佳记述,更是在于其道德的深度拷问。每一个读者都不禁扪心自问:换做是我,活下来的几率有多大?身处最残酷的战争,我!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