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潜作战
中国有辽阔的领海和漫长的海岸线,海军担负保卫国家
安全的重任,水面舰艇是构筑大陆反潜屏障的主力。尽管潜射导弹的威胁早已存在,但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才真正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70年代以来,潜艇装备的反舰导弹使水面舰艇在潜舰对抗中丧失了以往的优势地位。90年代前,中国海军水面舰艇缺乏完善的综合反潜能力,沿用二战期间的双舰编队“盒形”搜索战术,发现目标后,一艘舰发动攻击,另一艘保持跟踪。由于1500米至3000米射程的火箭深弹是当时射程最远的反潜武器,“盒形”搜索海域边长据估计不会超过8千米。这种反潜手段效率非常低。冷战时期的俄罗斯C级飞航导弹潜艇配备有30千米作用距离的对海低空探测雷达,对水面反潜舰艇能够从容完成运动要素探测并发射导弹,3分钟左右能击中目标。这类潜艇在雷达最大作用距离上发动攻击,或者由前出潜艇指示目标在视距外发动攻击,没有装备反潜导弹的水面舰艇最高航速下也要花10至30分钟甚至数小时才能进入攻击位置。中国海军依靠反潜飞机协同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早期这种技术水平下的战术使舰艇离开岸基飞机的作战半径就会失去飞机协同,老旧的“青-6”水上飞机缺乏探潜设备。80年代开始,采用“水轰5”反潜巡逻机提供岸基飞机作战半径外的航空反潜保障。当今潜射反舰导弹更加普及,老战术只作为水面舰艇反潜作战的补充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