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时政要闻 > 点评中国 > 正文 >

“海归”从政越来越少:当公务员不划算

2014-06-11 17:37:18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2014年3月,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主编出版了一本书《百年海归 创新中国》,其中收录了大批科技和商界海归精英,却几乎未涉及政治人物。政治人物有些有争议...

  一些进入体制内的高层官员,多经由“特殊渠道”进入。2001年2月,中国政府委任香港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担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曾回忆说,当时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通过朋友向她传达信息,想请她到中国证监会当副主席,全职,在北京工作。史美伦当时很惊奇,“也很感谢国家领导人的信任”。

  2010年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的处级干部张翔(化名)也没有经过考试。张翔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因为一个偶然机会,认识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领导。

  经过一段时间接触后,领导很赏识他,希望他加入。“恰好我想回国,就回来进入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翔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没有参加国家公务员统一考试,是直接进去的,“他们启用了绿色通道,用特殊人才引进的方式把我招进来,这样职务安排上弹性也大。”

  2011年,王辉耀曾联合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中国学生联合会做过一个调查,对30位中国籍毕业生的去向做了一个统计。结果显示,过去4年,学院的中国籍研究生毕业后,除非入学前就是在政府部门工作或被派遣培养,至今没有一人在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工作。

  “跟小孩一块考试是我不能接受的。”张翔觉得,让一个三十好几的人参加考公务员考试“很荒谬”。张翔有个朋友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读了硕士,回国后参加了中央编译局的公务员考试。张翔很不理解,“在德国花那么多钱读书,回来又从很低的行政职务干起,没什么意思。”

  对于大多数学成归国的“海归”来说,外资企业毫无疑问是就业首选。根据《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年)显示,薪酬、职业发展和福利是影响高端人才流动的三大因素。超过四分之一的海归会选择进入外企就业,其他就业单位依次为本土创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海归创业民营企业。政府部门是最末选项。

  对于进入“体制内”的海归来说,薪酬显然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位海归在一家中国500强公司做到了副总裁,“因为特别擅长交通管理专业,他希望能参与北京交通部门的管理工作”。这位副总裁对王辉耀说,“我可以不拿工资,只干一届五年就退。”

  国家人社部一位80后海归,在国内最顶尖的协和医科大学本硕连读后,又到哈佛大学读了博士。回国后考取了人社部公务员。“她家里条件不错,进入体制内主要是希望稳定。”她的一位同事说,“对家里条件一般的人来说,出国读书花那么多钱,回国当公务员不划算。”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