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时政要闻 > 点评中国 > 正文 >

“海归”从政越来越少:当公务员不划算

2014-06-11 17:37:18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2014年3月,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主编出版了一本书《百年海归 创新中国》,其中收录了大批科技和商界海归精英,却几乎未涉及政治人物。政治人物有些有争议...

  选派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级干部出国进修,始自改革开放以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王辉耀在加拿大曾陪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率领的一个代表团,和加拿大政府商谈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官员培训项目。当时王辉耀向李岚清建议,“应加强对城市高级官员的进修和培训。”

  这个中加合作项目最终被定位在对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市长级干部培训上,许多市长第一次了解了“资本主义”是什么样。王辉耀曾陪一位市长参观多伦多和温哥华的股票市场,这位市长感慨:“看来资本市场不是一个姓资姓社的问题,而是大家都可以用的载体。”有一次,一位副市长对多伦多满大街跑的韩国汽车,而且售价只有五千多加元感到不解。王辉耀解释:“因为韩国是GATT(即如今的WTO)成员,在加拿大售车享受关税优惠。”

  最早中共干部出国主要是短期考察,主题多以经济领域为主,出国官员也大多是国有大型企业负责人或者主管经济的官员。上世纪90年代,中共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口号后,中组部组织了1000名左右的地市级干部到香港学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证券、房地产等知识,如今的香港特首梁振英当年还担任过授课教师。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也曾培训过大批中共高级官员。1998年,在时任中组部领导支持下,“新世界哈佛高级公务员培训项目”启动。按计划,每年肯尼迪政府学院会接纳20名中国政府高级官员来此接受培训。其中4至6名官员参加一个学期的中长期培训,其他成员则参加4周的短期培训,全程英文授课。

  此后,大量中国高级官员到肯尼迪政府学院进修,官方履历显示,国务院副秘书长汪永清、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等,都曾经在哈佛大学接受培训。

  “出国花那么多钱,当公务员不划算”

  目前体制内的“海归”官员主要分两种:一类是在国内从政并取得一定成就后,被选派到海外留学或培训;另一类是先出国留学,学业有成后归国从政。

  当下中国有海归背景的官员趋向第一类。困扰中国海归人员进入体制内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体制屏障。依照正常程序,必须参加国家公务员统一考试。

  从英国伦敦政经学院硕士毕业的小姚(化名)就有类似遭遇。小姚出国前曾经在计生系统实习过,从英国回国后,她通过熟人介绍,进入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属的一个基金会工作,“通过了考试,还顺利地解决了北京市户口”。

  基金会只是事业单位,由于国家卫生计生委机关缺人,她又意外地被借调到国家卫生计生委一个司做文字工作。“我主要负责给国家领导人写稿子。”小姚的工作内容还包括撰写给国务院的请示报告,“其实是挺有意思的。”

  小姚还属于基金会的事业编制,若想转入公务员体系,必须在原基金会熬到副处级以上。为了尽早解决编制问题,2013年底,小姚参加了一次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得很差。”小姚说,像她这样的海归,习惯了做雅思考试那种直来直去的逻辑,“完全适应不了国情,很难通过考试”。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