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太阳是颗绿色的恒星。太阳是一颗绿色的恒星,更准确来说,是一颗绿色-蓝色恒星,它的峰值波长位于光谱绿色和蓝色的过渡区。这一事实非常重要,因为恒星的温度与它释放的最主要波长的颜色有关。对太阳而言,它的表面温度为5800k,相当于波长为500纳米,也就是绿色-蓝色。然而,正如第五点所述,当周围有其它颜色时人眼会很难看到这个颜色,因此太阳的颜色看起来像是白色甚至是黄白色。
太阳是一颗矮恒星。我们总认为太阳是一颗“正常”恒星,从很多方面看它的确如此,但事实上它是一颗矮恒星。你可能听过白矮星,但它并非一颗正常恒星,而是死亡恒星的尸体。因此,除了“正常”恒星(就是可以通过可持续的稳定氢聚变而产生自身能量的天体),还存在“矮恒星”,“巨星”和“超巨星”。巨星和超巨星代表了恒星的终结阶段(年老),而大多数恒星都处于进化的漫长的成熟期,统称为矮恒星。虽然它们大小各不相同,但整体来说比矮恒星要更小,因此有时候也被称为黄矮星。
恒星并不会闪烁。恒星看起来在闪烁,尤其是当它们靠近视平线时。例如有一颗恒星天狼星,它闪烁和闪耀是如此频繁以至于有些人认为它是UFO。事实上,闪烁并不是恒星的特性,而是地球混乱大气层的特性。当恒星的光穿透地球大气层时,尤其是当恒星靠近视地平线时,它必须经过很多层密度不一的大气层。这会对光产生轻微的影响。光会最终到达人眼,但是光的每次偏移都会导致它的颜色和密度发生轻微的变化,从而产生恒星“闪烁”的假象。
你至少能看到2*1019英里远。在晴朗的夜晚,你至少能看到2*1019英里远,这一距离相当于地球至天鹅座α天津四的距离。天津四非常明亮以至于在北半球几乎都能看见它。而另外一颗恒星eta carina大约是4.4*1019英里远。但它更昏暗,对北半球的观测者来说观察它并非易事。在某些条件下,距离分别为1.5*1019和1.8*1019英里远的仙女座星系和三角座星系也清晰可见。
黑洞并不会吞噬。很多作家将黑洞描述为会“吸食”周围的一切事物。也有不少人担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创造的“迷你”黑洞会吞噬周围的一切事物。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般来说黑洞也不会吸食。
这并不仅仅是语义学的区别,更涉及过程和结果的区别。“吸”这个词是通过吮吸来实现,就像吸尘器的工作原理,但黑洞是吸引物质。物质被强大的引力作用吸引至黑洞内。引力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力量,所有的物质都具有引力。虽然这一区别看似细微,但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却是根本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