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是中国特定的战争样式决定的。中国的军事斗争,自古就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在"奇"与"正"的利用上,中国更注重以奇制胜。到了二十世纪,包括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在内的近半个世纪的战争,多数是非常规战争,特别是在抗战胜利以前所进行的战争,游击战就更是主要的作战样式。化装奇袭、伏击、村落战、地道战、挑帘战等小部队的作战行动是敌后抗日游击战的主要战法,在重武器与自动火器严重不足和重视轻装机动的游击队中,毛瑟手枪便成了游击队员得心应手的最好伙伴。对比一下中国和世界其它各国对二十世纪军事题材影片的表现视角,就会发现,外国最有名的是《解放》、《诺曼底登陆》、《虎虎虎》等,表现的是几十万几百万人参加的大规模正规作战,其中的兵器主角是飞机、军舰、大炮、坦克等重型武器,中国最脍炙人口的则是《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表现的无不是小规模的游击战斗,其中的兵器主角则始终毫不例外的就是一个--盒子炮。这是中国军事斗争的缩影。除了所领导的人民战争是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样式外,既是军阀之间的战争,"奇"战,仍占据有相当大的比例。因为各派系之间完全是为了一已的私利而战,谁是敌人谁是盟友全无原则,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是其主要特点,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成为对手,刚才还在推杯换盏,转眼就是刀光血影。在一部民国军阀史中,有数不清的"鸿门宴"式的战斗,如冯玉祥之诱杀郭坚、宝德全,张培荣之诱杀孙美瑶,刘郁芬之诱杀李长清、方振武之解决徐寿椿等,无不是在谈笑之间进行的。进行这样近距离的搏杀,除了冷兵器外,还有什么能比得上既便于暗藏携带,又使用灵活,还具有密集火力的毛瑟手枪更合适的呢。"鸿门宴"到不一定每天都有,那些见惯了"鸿门宴"的带兵官们却不可一日无备。就连与冯玉祥携手组织抗日同盟军的方振武在到冯的住处开会时,也要随带两卡车的手枪队护卫。二人一个是同盟军的总司令,一个是前敌总指挥,在当时既要对抗日寇,又要对付国民党军的内外压迫之下,尚且如此,其它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因为这个特点,各大小军头身边都有人数不等的卫队跟随,而卫队的装备则毫无例外的全是毛瑟手枪。因此,军官的卫队也称手枪队。抗战时光荣殉国的川军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将军,在与敌遭遇时,日军就是从那众多而又密集的驳壳枪声中,判断出对方必是一名高级军官的指挥机构,从而调重兵加紧围攻,倒至了李家钰的牺牲。着名的"西安事变",虽无大的战斗,但仍有流血冲突,即张学良卫队与蒋介石卫队的战斗,在这场不大的战斗中,又主要是毛瑟手枪之间的较量。
还有,就是前面说的,只有中国人真正发挥了毛瑟手枪的连发功能,而外国人则一直认为毛瑟手枪连发只是个威摄,这也是一个原因。
抗战胜利后,大量的美制汤姆森冲锋枪、M3冲锋枪和英制斯登冲锋枪进入中国,装备国民党军队,并被人民解放军大量缴获和使用。冲锋枪在此时的中国战场才姗姗来迟地承担了本来早该由它承担的火力任务,加之此时的作战样式也已经由以小规模的游击战为主而变成以大兵团的运动战为主了,于是,毛瑟手枪开始逐渐的退出主战场,但在解放战争的敌后游击战场和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的剿匪战斗中,毛瑟手枪仍旧在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