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军林秘史 > 正文 >

在旧中国大放异彩的盒子炮---毛瑟手枪

2014-06-07 16:26:44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毛瑟手枪的体积是大了些,质量是重了些,但如果我们把它放到50年前到100年前去看,它曾拥有过的辉煌则是任何一支手枪都不可与之媲美的。

西班牙生产的毛瑟冲锋手枪有固定弹仓和可拆弹夹两种,固定弹仓的容弹量又有10发、20发两种,可拆弹夹除了常见的10发、20发外,还有少见的30发、 40发弹夹。德国生产的毛瑟M712式都是10发和20发的可拆弹夹。对毛瑟手枪情有独钟的中国在几年内就仿制了毛瑟M712式冲锋手枪。具有的文献记载,曾有15响和24响毛瑟冲锋手枪,为数应该不多,但有一些影片中还是有体现的。比如文革前老电影《独立大队》中老三使用的快慢机手枪,还有反映西南剿匪的老影片《云雾山中》解放军便衣侦察员使用的毛瑟手枪,从弹夹的长度上看,虽然长出了枪身弹匣插口,但长出部分不多,不及握把,肯定不是二十响,估计应该是十五响的。前几年新拍的电影《飞虎队》中,飞虎队员使用的毛瑟冲锋手枪,从影片的的特写镜头看上去,其弹夹的长度已经超出握把许多,估计应该是二十四响的。

武器的有效射程要满足两个条件,通俗的说,一要打的中,二要对目标达成理想的毁伤效果。对于手枪来说,主要是第一条不好满足。因毛瑟手枪子弹的高初速,长枪管,使得其有效射程较其它手枪大,达70米。如果将木制枪盒结合在枪尾作为枪托抵肩射击,有效射程可达150米。但这都只是对一般的射手而言的。旧中国,许多武装人员将毛瑟手枪的有效射程发挥到极至。据有的资料载,当年东北的胡子(土匪)能够在二百步开外用毛瑟手枪打中高梁杆。为抗日而英勇牺牲在东北土地上的抗联主要领导人杨靖宇将军,在被敌包围后,孤身一人,手持毛瑟手枪与敌对射,使数百想活捉杨将军的猖狂之敌迟迟不敢靠前,最后只好在远距离上将其射杀。因在敌伪中,早就传说杨将军能够在二百步距离上用毛瑟手枪左右开弓打落苹果。象这种例子在革命战争年代还可举出很多。

因毛瑟手枪枪管长,瞄准基线长,许多优秀的射手根本不用缺口和准星,只是根据手感概略瞄准射击,便能打落空中的飞鸟、抛掷的铜钱,这些早已不是夸大的传说了。中原大战中冯军失败,冯军的一个营在营长刘树森的带领下向黄河北撤退,因兵单势薄,两次遇到叛军拦路,意图缴刘营的械,刘一边与之周旋,一边用盒子枪甩手打下空中飞鸟,两枪两中,吓退两股叛军。抗战刚刚胜利时,国共美三方军调小组到新四军第五师驻地调停内战,曾流传着小组中的美军代表和师长李先念赛枪的故事。其时,美军代表用卡宾枪射击空中用降落伞飘落的小型靶标,而李先念则用毛瑟手枪射击向空中抛掷的砖头瓦块,枪枪命中,令在场各方人员惊叹不已。

电影《飞虎队》中,毛瑟手枪有很突出的表现,可惜好看是很好看,但使用则并不恰当,其一是片中的毛瑟手枪动辄连发,且实施长点射,就不是完全合适。因为毛瑟手枪是冲锋手枪,不是微型冲锋枪,和后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主要是作为手枪设计的,只有在需要时,比如近距离的遭遇战、突围作战等场合才实施连发射击。其二是持枪的姿势不对。受后坐力的作用,手枪射击时,枪管有一个向上的跳动,毛瑟手枪也不例外,如果按射击教范的动作,即将枪身直立,缺口准星水平朝上,则实施连发射击时,除第一发弹外,其余都将越来越高地射到天上,这也正是外国人不愿意使用毛瑟手枪,特别是不愿意用其进行连发射击的主要原因。中国人使用毛瑟手枪进行连发射击时,是将枪身翻转90度,将枪身平放,这样连发射击的枪弹,就会借着枪管沿枪身轴线的上跳,很自然地成一个扇面横扫出去。在这点上,仍然是文革前的老电影比较忠实于历史也与战术动作相一致。比如《南岛风云》中由仲星火饰演的张强这一角色,在掩护炊事员抢粮这场戏中,曾使用毛瑟冲锋手枪御敌,在远距离上,是将木制的盒套配接于枪把上抵肩行短点射射击,当敌人逼近时,则一边向后撤,一边单手持枪并将枪身平放向敌横扫。这是国人创造的一个奇迹,无怪那些老外们惊呼:这么一个伤透了脑筋也没有解决的难题,被中国人轻轻地动了一下手腕,就解决了。

自上个世纪初毛瑟手枪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国人无比的青睐。不管是正规军、游击队,还是地主豪强的私人武装、打家劫舍的绿林豪杰,都以能够佩戴毛瑟手枪为荣。不论其装备的数量,还是发挥的程度,都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军队所无法与之相比的。据保守的估计,从各种渠道进入中国的德国造和西班牙造的毛瑟手枪不少于50万支,而中国自己仿造的则多至无法统计。可以说,不管是德国还是西班牙,他们生产毛瑟手枪的主要出口,就是一个--中国。有一个事例不难说明这一点,因为中国仿造的毛瑟手枪在质量上还无法与列强相比,同样是佩戴毛瑟手枪,是不是德国造,已经成为一个带枪人身价的象征,这大概就和现代人开什么车,是不是原装车才算牛气一样的道理。于是德国毛瑟厂商投其所好,在后来生产的毛瑟手枪上,不仅有毛瑟厂的厂徽标志,还用汉字打上"德国制"三个字以为标榜,其生产和销售的目的,不言自明。

在当时的中国,不仅仅高级将领的卫队和基层指挥员配备,就是作战部队也大量装备。1924年孙中山北伐韶关时,曾带两辆铁甲车(属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随行,该两辆铁甲车上配备了多少名官兵我没找到原始的数据,但两辆车上新配了手提机枪18支和驳壳枪250支却有据可查,足见驳壳枪所占比例之大。再以1933 年编制的国军骑兵旅的轻高射炮连为例,其编制官兵148人,即配备毛瑟手枪56支,再如该旅的装甲汽车连,其编制官兵134人,配备毛瑟手枪竟达89支之多,亦可见毛瑟手枪之灸手。具一些曾参加抗日战争的前国民党军人回忆,中国军队的近战火力密集度较日军为强,其实这就得益于毛瑟手枪的大量配备。擅长近战的西北军中,更是重视毛瑟手枪,从军到旅的各级长官,都直接控制着从团到连规模的手枪队,每到战斗的关键时刻,手枪队便成为一张王牌。1926年国民军与晋军战于晋北,石友三部曾一次集中3000人的敢死队,每名队员一把大刀,一支盒子炮,可见其装备数量之多。中原大战之前,西北军还曾编有手枪旅,后来由西北军分化出来的韩复榘第三路军中,也长期地保持着手枪旅的建制。几千人的部队,全部以手枪作为装备,这怕是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同样是以近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红军中,毛瑟手枪也被大量使用。宁都起义后任红军第五军团军团长的季振同,起义前任国民党军第七十四旅旅长,该旅前身即为西北军冯玉祥之手枪旅,起义时,绝大多数官兵仍保持着手枪旅的三大件:盒子枪、步枪、大刀,后该旅全部加入红军。红二十五军中也曾编有手枪团,是军长徐海东很惹眼的一个亮点。持毛瑟手枪奇袭、突击,在红军的战例中非常普遍。创造了惊人奇迹的抢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飞夺沪定桥的二十二勇士在突击行动时,便每人配备了一支毛瑟冲锋手枪。抗战时期,对于活动在敌后的我各抗日游击队、武工队来说,既便于携带,又有很强火力的毛瑟手枪,就更是勇士们的必备利器。就象左轮手枪对于美国西部牛仔一样,毛瑟手枪也已成为我敌后武工队员的最明显的标志了。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