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施都丁对大理也做了解释:“此两国,汉(契丹)言大理,其意'大国',梵言'犍陀罗',此邦言'罕答合儿'也。其地毗邻吐蕃、唐兀、忻都斯坦(即印度)之诸国、诸岭,以及汉地(契丹)、金齿等处。”元代云南行省下辖大理路军民总管府,“元宪宗三年收附。六年,立上下二万户。至元七年,并二万户为大理路。有点苍山在大理城西,周广四百里,为云南形胜要害之地。城中有五花楼,唐大中十年,南诏王券丰佑所建。楼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世祖征大理时,驻兵楼前。至元三年,尝赐金重修焉。”1977年,云南大理五华楼发现大量元代碑刻,可证元代大理与今天的大理在同一地;云南行省又辖金齿等处宣抚司,“其地在大理西南,兰沧江界其东,与缅地接其西。土蛮凡八种:曰金齿,曰白夷,曰僰,曰峨昌,曰骠,曰繲,曰渠罗,曰比苏。按唐史,茫施蛮本关南种,在永昌之南,楼居,无城郭。或漆齿,或金齿,故俗呼金齿蛮。自汉开西南夷后,未尝与中国通。唐南诏蒙氏兴,异牟寻破群蛮,尽虏其人以实其南东北,取其地,南至青石山缅界,悉属大理。及段氏时,白夷诸蛮渐复故地,是后金齿诸蛮浸盛。元宪宗四年,平定大理,继征白夷等蛮。中统初,金齿、白夷诸酋各遣子弟朝贡。二年,立安抚司以统之。至元八年,分金齿、白夷为东西两路安抚使。十二年,改西路为建宁路,东路为镇康路。十五年,改安抚为宣抚,立六路总管府。二十三年,罢两路宣抚司,并入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金齿,马可波罗也有报道:“离大理府后,西向骑行五日,抵一州,名称匝儿丹丹(即金齿)。居民是偶像教徒,而臣属大汗。都会名称永昌。此地之人皆用金饰齿;别言之,每人齿上用金作套,如齿形,套于齿上,上下齿皆然。男子悉如此,女子则否。”马可波罗用波斯语“匝儿丹丹”称呼金齿,显然他的知识来自西域人。金齿的位置,《元史·地理志》的记载和马可波罗的报道是一致的,其地在大理西南,治所在永昌,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兰沧江”即今云南的澜沧江,是大理和金齿的界河。元代文献中也有将“金齿”和“云南”并提的,《元典章》中收录了一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