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军林秘史 > 正文 >

彭德怀称一生打仗最后怕是志愿军占领汉城后

2014-06-07 16:22:04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现代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武装占领他国首都,不是没有过,但仅有鲜为人知的唯一一次。

  李奇微为什么要顶住压力撤退,而没有选择与志愿军死拼到底呢,因为此时的李奇微连拼命的本钱都没有,从战术上讲,他正在执行的,是一次极其危险的军事任务,如果大量的部队和装备在乱石拥堵的汉江上挤作一团时,遭到中国军队的截击,被迫背靠汉江决一死战的话,联合国军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后果毫无疑问将是灾难性的,杜鲁门总统曾经明确地告诉麦克阿瑟,一兵一卒也不会再派到朝鲜,在朝鲜的美军打光了就是打光了,所以李奇微没敢在汉江押上自己的全部家当,他很清楚,一旦赌输,就将彻底失去翻盘的机会,作为美国陆军的副总参谋长,李奇微很清楚的知道,美军也是存在战略性弱点的。

  毫无疑问,五十年代初的美国,是地球上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然而,即便是拥有超强军力的美军,也存在短板,那便是步兵的匮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动员起来的武装力量总人数的峰值为1700多万人,然而这1700多万人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离开过本土。

  美国向欧洲战场派遣了300多万人,另有200多万人在太平洋地区作战,而他们当中真正参与一线作战的步兵,只有100多万人,连美国所有服役人员的百分之十都不到,到1950年,早已解除了战争动员状态的美国,已经把常备部队裁剪到了250万左右,其中拥有实战能力的一线师级部队,几乎屈指可数。

  尽管此时的美军仍然是一支庞大的军队,但是跟美国人需要它的军队所承担的任务相比,依然是捉襟见肘的。

  在战后的数十年里,美国人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是重新转过身子向世界事务亮出后备,继续自顾自的过日子,还是走上旧欧洲的道路建立新的全球性帝国,这种纠结心态,在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显著表现,就是不断增加的国际义务和不断削减的国防经费及兵力。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对手并不只是苏联,美国的潜在对手是整个欧亚大陆,尽管因为太大,而不可能成为一个政治上的共同体,如何利用有限的力量,特别是有限的军事力量,来“管理”欧亚大陆,是美国国际政治中最大的课题,也是最需要艺术的课题,1948年,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师主任,乔治凯南提出,世界上只有五个地区,可以大量生产现代军事力量。

  即英国、美国、苏联、莱茵河流域和日本,遏制战略的主要任务,应限定在保证除苏联外的其他四个重工业区不落入共产主义之手,凯南的思想在华盛顿赢得了广泛的认同,只要美国能牢牢控制住,除苏联外的其他四个区域,即使苏联控制了中国大陆,也不会对美国的安全利益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这是美国在蒋介石政权崩溃时,采取“脱身”政策的原因之一。

  要实现如此巨大的长期战略目标,1950年,美国手上能立即投入一线战场的常备步兵,居然只有不到四十万人,当志愿军跨过三八线,发起向汉城的攻势时,美国仅在朝鲜半岛就投入了二十余万,充斥着韩籍美军的步兵。

  而在更重要的欧洲只剩下十万人,日本列岛则干脆已经撤空,日本此时依然保持数百万作战兵力的苏联人向日本或者欧洲发起进攻,美国及其盟友基本无力阻挡,了解了美国在冷战初期的战略思想,以及其有限的兵力,就不难理解,继续在无足轻重的朝鲜半岛增加兵力,是多么不合时宜的了。

  最终结果是,除了补充兵,短期之内,美国不会向朝鲜战场输送新的部队,目前的兵力,就是李奇微的全部家当,汉城他丢得起,部队无论如何丢不起,上任之后的李奇微闭口不谈失败和撤退,挂着手雷,当着部下、媒体和韩国政府的面,大秀行为艺术,树立起光辉决绝的形象,尽管他要求部队寸土必争以利恢复。

  背地里却早就做好了各种后退,甚至讲和的准备,无独有偶,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有曾在回忆录中谈到,志愿军发起第三次战役时的主要目标,是跨过三八线,完全有限度的进攻,能歼灭多少歼灭多少,歼灭的少也无所谓,有这样,攻方是力求有限进攻,有限歼敌,能额多大战果算多大战果。

  守方是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退,都是三心二意,根本没有跟对方死磕的意思,显然碰撞不出多少火花,双方统帅心里其实都十分清楚,真正的决战尚未到来。

  在志愿军的节节胜利当中,炮声隆隆的朝鲜前线终于再次沉积下来,攻克汉城,是现代历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武装占领他国首都,这样的情形直到今天也再也没有重现过,然而危险总是潜伏在平静的表面之下,朝鲜半岛的联合国军,并没有遭到致命的打击,美国人是不会就此吞下失败的苦果的,中朝联军停下了南下的攻势,但是战争还将继续。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