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军林秘史 > 正文 >

刘邓大军遭遇寒冬:忍痛向百姓强行借布

2014-06-07 16:21:35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天气越来越冷,10月初的大别山已是寒风凛冽。部队面临着严寒天气的严峻考验。战士们身上穿的还是1947年4月前发的军装,脚上大多数穿的还是草鞋,许多战士都患上了感冒,部队的行军、打仗都受到了很大制约。

  9月23日,毛泽东又亲拟电报复告刘邓,冬衣动手自制,每人发一件棉衣,严寒时再发一条夹裤,并规定“……其办法是,向商人及民家有花、布者分派代制,照市价立借据,由南下纵队送银元(愈多带多好)清还,分文照付。如此不但不会丧失军誉,且会增长军誉。惟须向商民说明理由,办理须有秩序,须派出多数有能力干部去做,以免苛扰。”李德生:《李德生征程忆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第76页。

  刘邓大军立即展开了一系列筹措过冬棉衣的战斗。

  六纵把筹措过冬棉衣的任务交给了十七旅。

  10月7日,十七旅攻占长江边上的商业重镇团风。这次作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决棉衣原料。

  原六纵十七旅作战科长梅琪回忆说:

  我们出发前,旅副政委韩民给部队进行了动员:“我们这次去打团风,目的就是去背布,其他东西都不能拿。我们是为全纵队背布的,是共产党员就要带头积极背布,不背布就是一名不合格的共产党员!”我当时听了,心里就犯嘀咕,这打的什么仗呀,怎么能这样讲呢?是否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的标准很多,我就是没听说过背不背布也是一条标准。想归想,我还是跟着部队出发了。

  十七旅经过急行军80多里,于深夜12点到达了团风。团风只有敌人一个保安团,十七旅的枪一响,一个保安团立即作鸟兽散。团风虽然轻而易举地打下了,但周围都是敌人,天亮前一定要安全撤出,各个团立即全力投入到了“借布”行动。

  但战士们一开口就碰到了钉子。按照规定,要把布匹作价多少,给群众打借条。但许多布店的老板不同意:“我们是做生意的,你给个条子,我有什么用?”战士就低三下四地说好话:“你就算救济,也要借给我们。”不管怎么说,大军压境,不借也得借,比较大的商家,看着像土豪,干脆没收,省得他啰嗦。

  原四十九团宣传股长杨锦华回忆说:

  当时我是带着警卫连一个班进入团风的,进去后,看到一家门面房里亮着灯光,我隔着门缝一看,里面正好是个布店,有个老头正在噼里啪啦地打着算盘算账。我把门敲开,走了进去,老头忙毕恭毕敬地招呼我们:“老总,请坐请坐。”又是递烟又是倒茶。我对他说:“老先生,不要叫我老总,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大军!”老头忙双手捧着递给我一杯茶:“是是是。”我就对他说:“老先生,我们解放大军在这里有10多万人,要过冬,战士们没衣服穿,现在还是穿单衣,能不能借给我们一点布?”老头声音一下子变得低了:“借几尺?”这时团长苟在合过来了,他站在门口,大声地冲我吆喝:“你们怎么还不动手?快一点!”我忙跑过去低声地对他说:“这里是个布店,我们正在给老乡做工作,他在问我们要借几尺布。”苟在合瞪了我一眼:“借几尺?你告诉他,统统借走!”我忙回来对那个老头说:“老先生,我们要把你所有的布都借走!我给你说清楚,不是不还你,我们很快就要胜利了,政府以后会还给你们的。”老头用身子挡住了布,叫了起来:“不行啊,我要靠这些布吃饭啊!”我只好硬起心肠,对他说:“现在顾不得了,你这大概有多少布,我打个借条给你。”我说着就写了个借条,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招呼警卫连那12名战士:“来,搬布!”战士们开始动手搬布,那个老头跑到我跟前,抱着我的腿跪在那里,不停地哀求我:“老总,给我留一点,给我留一点!”这时,从里面又出来了一个老太太,两人抱着我的腿跪在那里哭着喊:“老总,给我们留一点,留一点!”他们都是老百姓啊,过日子也不容易。我的鼻子发酸,使劲忍住泪水,把他们扶了起来,给他们说:“老乡,我们这么多大军要过冬,没吃没穿的,你们也要体谅我们呀,我们这也是迫不得已。你们把借条收好,等全国胜利了,我们一定要还的,我们一定要还的!”

  几十年后,回忆起这件事,杨锦华还鼻子发酸:“战士们把布取下来,我们赶紧背上就走,我真怕自己再待一会儿就心软了,把布都留下了。大别山人民为刘邓大军站稳脚,是作出了重大牺牲的!”

  杨锦华在以后的戎马生涯中一直挂念着团风的这家布店。1956年他到北京的政治学院学习,听说有个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也在这里学习,杨锦华忙跑去问他:“1947年10月份,我们在团风借了老乡许多布,你们还了没有?”这个副司令员说:“这事我们都知道,政府已经赔偿了,工作很深入,挨家挨户地调查、登记,有借条没借条的都还了!”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