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天色已晚,颐和园早已大门紧闭。学生们争相叩门,向守卫说明来意,但由于北京的政治气氛较为紧张,负责戒严的士兵不许师生入内。学生们已然愤怒,姚名达更是高声责骂,守卫依然不允,相持不下。几经交涉,才容许校长和教务长等少数几人入内,学生们只能“衔哀先返”。当夜,学生们燃烛聚于讲堂,由姚名达牵头成立了王国维治丧委员会,商定第二天办理丧事。
6月3日晨,学生们匆匆用餐,复由学校组织前往颐和园。这时,王国维的遗体仍停放在鱼藻轩亭子里的地面上,上面仅覆盖一张破旧的篾席,四周用砖块压上。众弟子入园后,直奔鱼藻轩,移开草席,见恩师遗容之惨相,莫不放声大哭,如丧考妣。
6月3日晚上7时,先生遗体移出园外,于后门老屋梳洗入殓。9时,众弟子扶棂缓行至清华园南面的刚秉寺。4天后,清华同人公祭王国维于刚秉寺。7月17日,按王国维遗嘱,下葬于清华东二里之七间房。时值暑假,弟子多回乡里,唯何士骥、姜亮夫、王力、毕相辉和刘节(柏生)等往送。9月20日,新学年伊始,梁启超率研究院新旧学生拜祭于王国维墓前,并发表了着名的演讲《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辞》。
王国维死后,众弟子哀恸之情不可自已。
第二届学生王力洒泪写下挽诗《哭静安师》,其中有句:“似此良师何处求?山颓梁坏恨悠悠。一自童时哭王父,十年忍泪为公流。”
数载乃至数十载后,国学院学生仍陆续撰文怀念恩师王国维。丧师之痛,溢于笔端。
义无再辱
王国维死后,各界震动,人们纷纷解读其死因。盛极一时的有“殉清说”“罗振玉逼债说”以及“殉道说”。
事实上,王国维的死因并不复杂。早在他自沉后不足半月,梁启超在写给长女令娴的信(6月15日)中,即对王国维之死有所分析。信中说:
“他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本极深刻。最近的刺激,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之被枪毙。叶平日为人本不自爱(学问却甚好),也可说是有自取之道,王葆心是七十岁的老先生,在乡里德望甚重,只因通信有“此间是地狱”一语,被暴徒拽出,极端棰辱,卒致之死地。静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渊,一瞑不复视。”(梁启超《致梁令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