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发布城镇化全国入户调查数据
2013年10月27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数据中心在北京文津国际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有关中国城镇化调查大型数据的发布。此次中国城镇化调查是清华大学自恢复文科院校以来的首次大规模的全国代表性入户抽样调查,样本覆盖了中国大陆的31个省、市、自治区。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自2009年11月成立时,即开始启动“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研究”项目,着手中国城镇化调查的各项工作。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其中,新型城镇化又是极为关键的环节。作为未来20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扩展内需的增长点,目前的中国城镇化已进入到关键性的历史阶段。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李强院长担任数据发布的主讲人。他强调说,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中国城镇化的具体过程,包括农村的土地情况、留守人口的状况、在地农民的进城意愿、流动人口的留城形势,以及流动人口在城镇社区中的社会融合状况。此次调查还关注了城镇化和人口流动对个体社会生活的影响,包括:对人们社会经济地位、身体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对儿童认知能力与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影响。该项目的特色在于可以比较不同群体、不同历史时期的迁移和流动模式的差异等。
中国城镇化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户籍城镇化率非常之低,非农户籍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仅为27.6%,20年内农转非比例仅增长了7.7%;这一数据不仅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7.7%)吻合,而且显示了历次人口普查数据较为连续和稳定的变动趋势。
清华大学的城镇化调查发现,中国社会当前的这种强流动特征,不仅表现为农民工的流动,城镇社会内部的流动率同样是很高的。调查数据显示,农业户籍人口的流动率为21%,非农户籍人口的流动率达到23.7%。“这就提醒我们,市民化政策、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政策,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必须分类型对待当前的城市流动人口。比如我们看到的那些积分入户、积分入学等政策等,有许多是只适应那些原本就是城镇居民的那部分流动人口的,对农民工其实往往只是一个幻影。”李强院长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