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为飞机在地面提供电力和压缩空气辅助动力装置,如果采用网格设计的同样对隐身性能造成影响,一般也设计成可以开闭的结构。而歼-20的大排除是嵌入式大气数据传感器的可能。而附面层泄放口不需要进气,因此也能排出。那么,剩下的就是环控系统散热进、排气口,那么是否如此呢?
3、小“窗口”隐藏大秘密
从目前曝光的图片来看,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就是从不同角度看2011号歼-20进气道侧面的这两个六边形的窗口,都呈现出不同的深浅颜色。比如从后方观察,后面的窗口颜色会比前面深,从前方看则相反。这说明这两个六边形窗口的网格是具有方向性的,其原理类似百叶窗,而两个窗口的朝向正好是,前面的向前,后面的向后。这就说明,前面的窗口是用来进气的,后面的窗口是用来排气的。
再来对比2001和2002号歼-20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在进气道两侧没有类似2011的六边形网格窗口,但在机背处,却有四个方形的小窗。这些小窗同样采用了网格设计,通过颜色对比后发现,同样是前方进气、后方排气。这样就有一种可能,是2011号歼-20将2001、2002号歼-20在机背上的这四个窗口移到了进气道两侧。
明确是这几个窗口的由来,我们继续来分析它们的作用。前面提到这两个窗口很可能是环控系统散热进、排气口,我们从F-22来看,F-22战斗机的环控系统散热排气口位于机背上,其位置与2001、2002号歼-20在机背的窗口位置大致相同;而F-22的环控系统散热进气口,位置比较隐蔽,位于进气道附面层隔道内。F-22的隔道内有上下两个进口,一个连接到附面层泄放口,一个连接到燃油空气热交换机。
将环控系统散热进气口设置于进气道与机体间的隔道内是目前大多数第三、第四代战斗机采用的做法。而歼-20采用的DSI无附面层隔板进气道技术,因此无法在此设置进气口,所以在进气道侧面的小窗中,向前开启的更有可能是环控系统散热的进气口,向后开启的小窗是排气口。
与歼-20一样采用DSI技术的F-35战斗机,就把燃油空气热交换机安装在了进气道的外侧,这也说明燃油空气热交换机的大小足以安装在这一位置。
然而,对于一款设计精密、构造复杂的战争机器而言,任何一个改动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2011号歼-20环控系统散热系统位置的改变,意味着其他内部装置也要做出相应变动,那么这种这种变动是否会对战斗机的整体性能造成影响呢?
有网友给出了如下的分析,首先,相比2001、2002号歼-20,2011号机取消了减速板,这意味着机背下方的空间更多了,现在如果再把热交换机移到进气道两侧,省下来的空间和形状位置很适合再放置一个整体油箱, 这么一来歼-20的载油量将得到提高;其次,战斗机的背部属于低压区,在大迎角情况下压力会更低,热交换机进气不易,对战机的散热不利。放到机身侧面,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比之前试飞的歼-20型号,2011的进气道向前收缩的角度更加明显,机身侧面弧度更大,两个进气口实际上是向前倾斜的,进气效率更高。
歼-20四代机的每一个改动都牵动着军迷的心,这些不断的大改小改中也蕴藏着中国航空人的细心与认真。一款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就是一个国家最优秀工人的智慧结晶,是一个国家整体工业实力的展现。我们也期待中国的第四、第五代战斗机能够越来越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的空中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