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起,因乌克兰政局动荡引发的克里米亚危机至今已持续一月。在俄军与克亲俄自卫队重重包围施压之下,乌克兰驻克军队未发一枪先后倒戈。乌残余军事力量于3月24日起陆续撤离克半岛。
在俄乌对峙期间,大批乌克兰机场、防空导弹阵地、军港、海军总部及其他军营设施遭到俄军士兵以及亲俄民兵层层围困。乌军羸弱的军事实力及涣散的战斗意志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然而,3月26日乌军从克首府辛菲罗波尔撤出的大批T-64坦克拆穿了所谓乌军力量“薄弱”的谎言。
俄军对克里米亚陆上军事行动主要采取穿插包围、夺取军事要点和孤立施压等方式,依靠当地广泛的民众支持,通过相对和平手段拿下了克里米亚这个黑海战略要地。在为期一月的过程中,俄军并未出动重型装备,大批俄军士兵仅手持轻武器,乘坐虎式军车在半岛上快速行动,火力最强的装备也仅是BTR-80装甲车。在克危机初期,乌克兰军队并非不堪一击,毫无胜算。
仅在26日当天,乌克兰驻克装甲部队撤离的T-64坦克便有数十辆。如此规模的重型装备完全可对俄军“夺岛”力量和地方武装造成重大威胁。依靠遍布多地的军事基地和便利的公路交通,乌军坦克可先期把守重要据点,打破俄军快速穿插、突袭要地的军事行动。然而,直至危机爆发后相当长时间内,这支重装力量不仅毫无建树,而且保持沉默,以至于最后时刻的“亮相”让人跌掉眼镜。
由于历史原因,克里米亚半岛人口构成复杂,在克逾200万的人口中,俄罗斯人比例近60%,乌克兰人不足25%。加上俄黑海舰队常驻塞瓦斯罗波尔,俄军在克不仅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而且与半岛乌军力量有着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