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历史长河 > 史海钩沉 > 正文 >

民国“状元县长”的悲剧:女儿被捕后自杀

2014-06-05 16:50:16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20世纪30年代之初,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留学英国、书生气十足的彭国彦来到邳县就任县长之职,几个月后却因“浮征芒银”而被定格在一方“劣迹碑”上。

  三、世人评说彭国彦

  若仅以碑文“浮征芒银二厘五”而推断彭国彦“中饱私囊”,我们以为证据不足,有失公允。因为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附加税多如牛毛,以此加重农民负担乃司空见惯。据国民党邳县党部知情者王仙舟先生说,彭国彦来邳县以前不久,1930年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刚刚结束中原大战,那是国民党统治期间一次大规模的军阀混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战争,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并策划汉奸搞“华北自治”运动;被派去井冈山及中央苏区“围剿”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多次被打得落花流水。蒋介石为了维持自己的独裁统治,“安内攘外”,必然要加强军事力量,加大军费开支,这就势必加重农民负担。所以浮征芒银,究竟是彭国彦独出心裁,还是奉政府之命行事,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民国政府派系林立,谁马前三刀能耍过去,谁就是赢家。彭国彦一介书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替死鬼而已。

  况且,对于向来“清廉耿直,洁身自好”(苏州很多文献表明这一点)的彭国彦来说,刚到邳县这个三等小县,又值灾荒之年,就不顾人民死活而横征暴敛大捞油水,也不符合他的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关于这一点,可以在肖雪慧先生《历史还在忍辱含垢》一文中得到佐证。他在那篇文章中写道:“彭国彦是一个传统士大夫式的书生,曾留英镀金,沾上了威斯敏斯特的民主气息,因此一上任,便公正从政,秉公办事,甚至释放了一些共产党人。但此人书生气十足,与国民党治下习气无法融合,他多次拒贿,开罪了顶头上司,又断了下面财路。因此,做了三任县长,便赋闲回家。谚云:三年穷知县,十万雪花银。但彭氏回姑苏,只落得两袖清风,一身清白,依然一个穷书生。日本投降后,彭氏任中央银行专员,应是一个财源滚滚的美差,当时物价飞涨,黄(金)白(银)独秀,中央银行有个不公开的福利规定:行员皆可定期分得小金条一块,转手就可获利颇丰,而此君却认为此乃不义之财,竟坚决拒受。”

  现代著名新闻工作者、杂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冯英子先生,1934年到1937年在苏州,与彭国彦、许宪民夫妇有过交往(许就是彭做吴县县长时曾向她泄密的那位共青团员,后来两人感情日深,1929年在彭获释后结婚)。冯英子先生在《许宪民二十年祭》一文中说:“许宪民既是一个革命的女性,又是一位县太爷的夫人,这两者之间,怎么联系在一起呢?这使我在认识她之前,既有一点久仰之心,也有一点好奇之感。记得第一次应邀到她家中去时,他们住在山塘街上,青山绿水之间,我以为县长先生的公馆,一定是黑漆墙门,铁钉铜环,说不定门前还有一堵照墙,像《红楼梦》里描写的贾府一样。结果大失所望,原来是缩在一家杂货店后面的一幢普普通通的平房,我进去的时候,彭国彦拿着一本书坐在竹椅上,许宪民手里抱了一个孩子在喂奶,完全是一对生活中常见的夫妇。这次访问,我才发现彭国彦做不成县长的原因:其实此君是一个道道地地的书生,虽然在英国留过学,有一点威斯敏斯特式的民主思想,但却更多的是中国书生的迂,也有点正直,他在他夫人的影响之下,把一些共产党员放走了。在国民党的官场中,一个这样的书生怎么会受到欢迎呢?又怎么能容许这么一个县长呢?所以,他很快从‘状元’变成了一个平头百姓……”

  够了,我们想,这些平平实实的记述足以说明彭国彦的为官与为人。他虽然在邳县县长的职位上,在县党部派别斗争白热化的激流漩涡中难以立足,除了一方所谓“劣迹碑”而外,没有留下文字记载,然而根据上述文字不难推断,他会是一个“横征暴敛、中饱私囊”的贪官吗?《苏州地方志》谓其“遭诬入狱”,不会是姑妄言之吧。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