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历史长河 > 史海钩沉 > 正文 >

民国“状元县长”的悲剧:女儿被捕后自杀

2014-06-05 16:50:16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20世纪30年代之初,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留学英国、书生气十足的彭国彦来到邳县就任县长之职,几个月后却因“浮征芒银”而被定格在一方“劣迹碑”上。

  20世纪30年代之初,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留学英国、书生气十足的彭国彦来到邳县就任县长之职,几个月后却因“浮征芒银”而被定格在一方“劣迹碑”上。实情到底如何?笔者决定摒除偏见,拨开尘封的雾团,让人见其真面目,从而还史事以公正。

  一、众口交詈的彭国彦劣迹碑

  碑石以歌功颂德者常见,“以彰劣迹”者则毕世罕见。旧时邳县县城(今邳州市邳城镇)有一方“劣迹碑”,为笔者古稀之年所仅见。

  那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笔者参加邳县文教局在邳城中学举办的暑期教干研讨班。时值盛夏,暑气难消,每日傍晚,或登山远眺,或临池浴沐。一日傍晚,浴沐之后,与同伴漫步,由城东门归来,行至城门外时,有人在道路南侧蒿草丛中小解,偶然间发现一方旧碑,引起我的兴趣。当时县城迁至运河镇不久,城门外道路两侧就荒芜起来,蒿草丛生,高与人齐,我于是用双手披开蒿草,见到一方碑石立于草丛间。碑体稍为倾斜,然而字迹不难辨认,碑文曰:

  民国二十年,县长彭国彦浮征芒银二厘五,经告镇江高等法院批准逮捕、撤职,判刑二年。特此记事,以彰劣迹。

  邳县党部刘银涛书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立

  民国二十一年(1932),距我抄录碑文时20多年,记得曾以此事询问城内一位老者,略知原委。彭县长国彦,从江阴调来邳县时,正值灾情严重,瘟疫流行,老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他有令“浮征芒银二厘五”,“二厘五”可不是个小数字,“浮征”就是在常年额定赋税之外多征,百分之二十五,数额可观。老百姓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国民党邳县党部又有人专拆他的台,鼓动群众,具文上告。到任几个月,彭县长就被弄去坐大牢了。

  时光流逝半个世纪,人世沧桑,邳城城墙与城门早已不复存在,“劣迹碑”也已不知去向。不久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整理旧书柜时,发现当年抄录碑文的记事册,有感于英国哲学家罗素关于“权力产生腐败”的名言,以为县长彭国彦乃贪婪之辈,于是写了一篇短文,题曰《劣迹碑小记》,刊载于《彭城晚报》“彭城旧事”版。文章末尾,曾突发奇想:今日对于贪污腐败而劣迹斑斑者,是否也可效此立碑记事,“以彰劣迹”,以儆效尤?

  此后,我在《邳县文史资料》(邳县政协文史委编印)第八期看到陈俊才先生所写的《劣迹碑》一文,文中更为详细地介绍了彭国彦的“劣迹”,称其“上任后不顾群众疾苦,横征暴敛,中饱私囊”,视之为“罪恶昭著、祸国殃民、遗臭万代”之徒,且谓“每当人们观赏该碑后,总在咋舌论道,传为大快人心的奇闻异事”。

  《邳县通讯》(台北江苏省邳县同乡会印行)第十五期刊载张志谊先生《说邳县道邳县·邳县近代名人传》(上),在“刘银涛”一节中涉及“劣迹碑”,曰:“刘银涛,家坊上(坊上村今属邳州市官湖镇),才俊英豪志高强;人聪明,秉赋强,读书过目能不忘;受教育,也不瓤,上海光华大学上;修毕业,回家乡,负责党务常委当;除贪官,彭县长,东门劣迹碑竖上……”作者谓彭国彦为“贪官”,而县党部常委刘银涛则为反“贪官”的英豪。

  可见碑石虽然不知去向,而彭国彦的“劣迹”留给人们的记忆却屡屡见诸诗文。由于“劣迹碑”而招致的污泥浊水,不分青红皂白地泼在彭国彦的头上。可谓众口交詈,一致贬责彭国彦而褒其反对派。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