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军林秘史 > 正文 >

中越战争:22万中国热血青年开启了中国的新纪元

2014-06-07 16:25:22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在纪念中国改革30周年的辉煌时刻,不能忘记曾经有22万中国热血青年,为了国家利益,从广西、云南突进越南境内,付出了不亚于朝鲜战场的惨烈牺牲,攻克越南重镇谅山、老街。

  老山前沿某阵地,19岁的机枪手王虎从《今日“两地书”》上抄下两句话,贴在猫耳洞口做对联:

  祖国万事连我心,献计献策为己任

  横批却写上:

  王虎说的

  王虎说:“我总认为这是我说的!”

  在80 年代,思想解放的擂鼓声,“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身影,也扰动了整齐划一的军营行伍。一支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的军队,知道军人为何而战,可能更有锲而不舍的战斗力,同时也是国家的稳定、团结和民主化进程的坚实基石。《今日“两地书”》见报后,全国政协一位副主席称赞:关心国家大事是“军队好传统”,小人物想大事,“真了不起”!

  有工人读者给人民日报编辑部写信说:

  我们佩服边防战士敢想敢说、关心国事的精神,更佩服边防部队领导那种敢于让干部、战士讲心里话的胆识和善于同群众一起探索问题的领导艺术。

  历史进入21世纪,让战士讲心里话的胆识,小人物关心国家大事的军队好传统,“献计献策为己任”的军人素质,还有多少人能够记起?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不该冷落了这一条!

  据人民日报记者罗自苏1985年的报道,老山战士在越军炮口下坑道墙报上的一首小诗《我走了》:

  我走了,

  像一发出膛的炮弹,

  飞完了全部射程。

  给容纳过我的空间留下点什么?

  恐怕只是轰的一声巨响。

  我落到哪里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有过声音、速度和光亮。

  90年代,历史布景很快转入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消费社会。直到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前,人们似乎淡忘了,就在我们的身边,曾经发生过蔚为壮观的群体性现象,有一种境界叫崇高,有一种圣洁叫无我。只是在汶川地震中,从改革后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中,好像忽然凭空冒出来一百多万志愿者,其中一半以上是“80后”,急赴灾区救死扶伤,才让中国重温了近20年前、30年前年轻人的洁白无瑕,英勇无畏。

  人民日报1985年7月4日曾转载解放日报通讯《面对20岁的人生》,说的是老山、者阴山4位英雄负伤后,只有七条腿,戴着三副墨镜,穿着簇新军官制服,豪迈坦然地走在上海南京路上,通过仅有的3只好眼,感受着那儿的繁花似锦。过路行人对4位英雄投来惊奇敬佩的目光。

  这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姿态。七条腿的脚步声渐行渐远,在市井繁华、人欲横流的历史喧嚣中,这些朦胧的背影,早已堙没在历史深处。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战士罗奇中,退伍后1986年成为云南河口县民政局职工,担任“水头烈士陵园”管理员。这座陵园有358座坟茔,安葬的都是1979年“自卫还击战”中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

  二十多年来,7000多个日夜,罗奇中穿着一身旧军装,吹起清晨的起床号。携老妻在陵园大门前一间小屋里安家的老罗,自费买来扩音设备,在陵园里安装了喇叭。大白天,老罗用喇叭喊叫军队操练的番号和口号,还不时会播放枪炮声和喊杀声的录音。晚上,喇叭又会准时响起熄灯号,伴随着老罗的报告声:

  “熄灯就寝。今晚哨兵--罗奇中!”

  面对358位花样年华的战友,逢年过节,老罗都要给他们进香烧纸,点上一支香烟,絮絮叨叨地安慰他们几句。罗奇中对记者解释说:

  “他们都是生龙活虎的年轻战士,我不能让他们太寂寞。”

  历史的伤痛不能遗忘,纯净的灵魂不能遗忘。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