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军林秘史 > 正文 >

揭秘1936年东北抗联两次西征热河“失败”

2014-06-07 16:22:25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杨靖宇在得知主力红军东征的消息后,1936年6月和11月,连续两次组织抗联第一路军部队西征热河,终因寡不敌众和天气原因,两次西征均未达到目的,而且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杨靖宇在得知主力红军东征的消息后,1936年6月和11月,连续两次组织抗联第一路军部队西征热河,终因寡不敌众和天气原因,两次西征均未达到目的,而且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尽管如此,西征毕竟是“东北抗日联军同由陕北向长城移动中的抗日红军相呼应的首次试探”。

  进入1935年,世界和中国的局势都发生了急剧而明显的变化。日本侵略者不仅在东北继续屠杀中国人民,而且进一步把魔爪伸向华北。《何(应钦)梅(津美治郎)协定》、《秦(德纯)土(肥原贤二)协定》、“广田(弘毅,日本首相、甲级战犯,1948年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三原则”(中国取缔一切抗日运动、与日“满”合作、中日共同防共)……中华民族的确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亡国灭种已经成为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现实威胁。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新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共同主张的国是。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方兴未艾,从华北发起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迅速推向全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进入邻近华北和东北的陕甘宁抗日前进阵地。“共产党和红军不但在现在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而且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必然要成为坚强的台柱子”。

  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全国规模的抗日战争即将爆发,中国革命已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进入“走上全国性对日武装抗战的过渡阶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早已关注着东北抗日斗争的毛泽东,更加注意着这片热土,注意着在这片热土上浴血奋战的同胞和同志。

  早在长征途中,在1935年6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党对时局应有表示,发表文件,在部队中宣传,反对日本”。在长征到达陕北和直罗镇战役胜利后,毛泽东立即于11月25日向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机关报《红色中华》记者发表谈话,痛斥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五大”演说中荒唐无耻的卖国辩。谈话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满洲义勇军数年顽强抗战的经过”,指出这一事实“清楚地证明中国有力抗日,有力来恢复失地,并争取民族的独立自由”。

  鉴于国际国内局势的急剧变化,同时又已得知共产国际“七大”和《八一宣言》精神,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举行了会议,继遵义会议之后,纠正了政治路线上的“左”倾错误,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鉴于主力红军在地理上与东北更加接近、介于西北和东北之间的华北地区又即将成为抗日战场的现实,会议还在毛泽东的主持下,研究了主力红军与东北抗日联军互相配合的问题。12月23日,会议通过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确立了主力红军东征直接对日作战、加紧发展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对此,决议作了如下的论述:

  “正确地估计敌我力量,党在一九三六年军事部署方面的总方针,应该是“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因此,一九三六年主力红军作战的主要目标还应该是汉奸卖国贼的军队,但在日本占领区域及自治区(指冀东殷汝耕汉奸伪政权辖区——引者注),应尽量组织,扩大及联合一切的抗日武装力量——抗日义勇军、抗日游击队等,同日本军队进行直接的有力的游击战争。同时还应估计到,在一九三六年下半年,第一方面军有可能和有必要同日本军队发生部分的战斗(晋绥察方面)”。

  “游击战争对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及汉奸卖国贼的任务,有很大的战略上的作用。其指导原则如下……在一切省份发展游击战争,而着重于主要的省份(河北,山西,热察绥,东三省,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陕甘)”。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