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军林秘史 > 正文 >

朱家岗抗日烈士陵园竖日“将兵墓” 警示后人

2014-06-07 16:22:20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1942年12月10日,新四军与日伪军在朱家岗(今江苏泗洪县境内)进行了一场喋血战斗。遵照彭雪枫师长的命令,新四军第4师第9旅第26团在团长罗应怀的指挥下,击退日伪军1000余人的重重包围和数十次冲击...

  今年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两会期间,胜利纪念地和公祭主场地又成为许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的主要议题。历史虽已走远,记忆应该保鲜—

  1942年12月10日,新四军与日伪军在朱家岗(今江苏泗洪县境内)进行了一场喋血战斗。遵照彭雪枫师长的命令,新四军第4师第9旅第26团在团长罗应怀的指挥下,击退日伪军1000余人的重重包围和数十次冲击,歼敌280余人,我军73名指战员为国捐躯。为纪念这些抗日英烈,淮北抗日军民竖碑建亭,修筑公墓,于1943年10月10日建起了“朱家岗烈士陵园”。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朱家岗不仅镌刻着革命先烈的热血丰碑,还记载着一段彰显中华民族博大胸怀的感人故事。战斗中,由于日军仓皇撤逃,丢下了13具尸体。战斗结束后,淮北抗日军民大仁大义,将这13具尸体收殓埋葬(葬点位于陵园西北一角),并由日本反战同盟淮北支部竖立一座用日文刻写的“日本阵亡将兵之墓”墓碑。

  译文曰:“日军千余名和新四军作战之后,1942年12月10日冬,小队长以下13名令人惋惜地离开这个世界,永远告别了父母妻子而长眠于草地,新四军把死者尸体给予埋葬,这表明侵华战争的残酷性及日本军部和大资本家谋私利为目的的一个罪证。淮北日本反战同盟支部 昭和18年10月10日立”。

  在同一个战场、同一次战斗中,敌我双方的阵亡者共葬于同一墓地,也许在世界墓园史的记载中绝无仅有;也许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中华民族能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允许侵略者的尸体掩埋在自己卫国战士的身旁!

  这一博大胸怀,源于中华民族的淳厚、宽宏与理智。尽管这13名日本将兵手持武器在中国的土地上杀掠,然而他们却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是“战争狂人”的牺牲品。正是因此,淮北抗日军民才以宽容之心,给阵亡的日本将兵留下一席他们用枪炮绝对不可能得到的葬身之地。

  彰显中华民族博大宽容胸怀的史实,绝非上述一件,辽宁省抚顺战犯管理所对日本战犯的倾心改造又是一例。

  1950年7月,前苏联将被俘的日本战犯和伪满战犯转交我国时,苏方科雷阔夫少校特别向中方介绍:“这些战犯,都是极端反动、顽固不化的坏家伙!根本无法改造,只有杀掉!”然而,周恩来总理则明确指示,对这些战犯进行改造,“要做到一个不跑,一个不死!将来也可以考虑一个不杀……”

  正是由于管理所的全体管教人员以博大胸怀和宽容之心对战犯悉心教导,终于使其脱胎换骨,改邪归正。到1964年3月6日,被判刑的1062名日本战犯先后全部提前释放。

  这些战犯归国后,自发成立了“中国归还者联络会”(简称“中归联”),并发表了轰动日本的长篇文章《告日本人民书》:“……我们既然认识了自己过去所犯的罪行,我们就不能再犯这样的罪行。我们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坚决反对把人民驱向侵略战场的军国主义!”

  如果说,是中华民族博大宽容的胸怀征服乃至感化了抚顺战犯管理所里的日本战犯,那么,由日本“中归联”会长富永正三和副会长大河原孝一等人自发集资500万日元,于1988年10月20日建成的坐落于管理所监区东侧的那尊3米高的汉白玉“向抗日殉难烈士谢罪碑”,则是他们对“再生之地”和“第二祖国”的感恩之举。

  如同朱家岗抗日烈士陵园里竖有“日本阵亡将兵之墓”的墓碑一样,日本战犯在曾被其入侵过的中国,自愿修建起“谢罪碑”,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