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东北江海防指挥处正式成立,建立江海防舰队,并陆续购入俄国1000吨级破冰船一艘及300吨级日本旧鱼雷艇一艘,改装后命名为“定海”号、“飞鹏”号。至此,东北海军组成了两个舰队,沈鸿烈兼任东北江海防总指挥,方念祖、宗世善、冯涛、谢渭清分别为“镇海”、“威海”、“定海”、“飞鹏”舰舰长。这4艘军舰以营口为基地,巡防于营口、葫芦岛和秦皇岛沿海一带。在积极创办江海防舰队的过程中,沈鸿烈更是不忘海军人才的培养。
早在1923年1月,他便获得张作霖的批准,于葫芦岛炮台山设立了东三省航警学校,任命凌霄为校长,训练海军军官。设初级军官班和学兵班,军官班招收高中生,学制3年,毕业后分配到舰艇服务。东三省航警学校先后改名为东北航警学校、东北海军学校,培养了许多海军人才。东北沦陷后,迁至青岛,改名为青岛海军学校。在抗日战争中又迁至宜昌,最后迁至万县,直到1943年停办。
1926年1月,东北江海防总指挥部改组为东北海军司令部,司令部所在地设于奉天(现沈阳),统辖江海防两支舰队,沈鸿烈被任命为东北海军司令。不久,沈鸿烈勘定山东蓬莱之长山八岛为海军驻泊基地。
首艘“航母”搭载水上飞机
东北江海防舰队成立后,其劲敌是实力占绝对优势的渤海舰队。渤海舰队是实力强大的正式海军,拥有“海圻”(4425吨)、“海琛”和“肇和”(均3300吨)巡洋舰3艘,“永翔”、“楚豫”(均800吨)炮舰2艘,“同安”(不足百吨)鱼雷艇1艘。
第二次直奉战争前,渤海舰队隶属直系军阀吴佩孚,驻青岛。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奉军攻势猛烈,10月即攻占大沽口。陆上攻击不顺利,直军又把希望寄托于海军这个法宝。然而,此时的奉军也拥有海军了,沈鸿烈亲自率领舰队巡防于营口、葫芦岛一线,并在关键的几处海面上大批布雷,使得直军的渤海舰队一点儿便宜也没占到。直军战败后,渤海舰队的老巢青岛被奉系大将张宗昌占领,渤海舰队改归张宗昌指挥。
1926年11月,沈鸿烈乘渤海舰队内讧之机,将“海圻”舰诱至旅顺掌握,然后又驾驶“海圻”赴青岛,将“海琛”、“肇和”两舰顺利接收,进而瓦解渤海舰队,使之全部归属东北海军司令部管辖。不久,沈鸿烈将江防、海防、渤海三支舰队正式合并为东北联合舰队,总计有军舰26艘。
在这些舰艇中,有两艘特别受人瞩目。一艘是“海圻”舰,它是当年清政府购买的,装备有各种火炮34门,一次齐射,赶得上一个炮兵团的火力。1911年4月,“海圻”舰从上海出发,出使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参与了英国举行的海上阅兵,然后访问美国、墨西哥、古巴,完成环球航行,被誉为“天朝第一舰”。
另一艘是“镇海”号,它原是沈鸿烈购买的商船,改装为军舰后,搭载一种叫做“施来克”的水上飞机。这种飞机产自法国,共生产9架,其中8架被奉军订购。 1926年,在所订购的飞机到位后,东北海军成立了“水上飞机队”,把“镇海”号作为“水上飞机队”的母舰。这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舰便横空出世了。
舰载飞机重创闽系海军
东北海军在缴获了渤海舰队以后,唯一能与其对抗的只剩下闽系海军。但由于实力等原因,两军交手的机会不多,闽系海军不敢北上与其较量,整天缩在长江沿岸,在岸防炮的保护下得过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