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国的将领的作战对象基本都是各诸侯国之军队,亦即是民族内战,与他们不同是,李牧前半生的主要作战对象是民族外敌,且在与野蛮外族征战中,以最精彩辉煌的方式实现了胜利。因此,李牧有理由获得后世更多的尊敬。
关于李牧的事迹,主要记载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史记是本文学性好的纪事史,却不是一本好的编年史,太史公在书史时,是以他的视角选取材料和故事的,使得我们常常难以得到许多具体事件的详貌,在两千多年时间长河中基本散佚的原始典籍后(战国各国史籍被秦国付之一炬),只能遗憾地留下难以弥补的空缺。
点评: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也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其经历与秦国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胡三省注《通鉴》时,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索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司马迁因赵王而迁怒其母,可见其何等义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