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军林秘史 > 正文 >

叶挺卖首饰解决新四军军需 拒国民党“雪中送炭”

2014-06-07 16:12:40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叶挺(1896—1946年),字希夷,广东惠阳人。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

  九一八事变后,叶挺每天翻阅大量报刊,密切注意国内局势。但由于远居海外,消息毕竟太少,来得也慢。1932年秋天,叶挺满怀抗日救国的激情,偕夫人李秀文和1岁多的二儿子正明,离开了德国,回到澳门,结束了5年的流亡生涯。

  陈诚、陈济棠等国民党高级将领获悉叶挺回到澳门的消息后,纷纷写信或派人前去邀他协力共事,并许以高官厚禄。但叶挺心中明白,陈诚、陈济棠这两个人邀他“协力共事”,无非就是拥蒋“剿共”,这无论如何有悖于自己的志向和信仰,所以断然予以回绝。过了一些时候,陈济棠又写了一封信,并备了一份礼物,派了一名副官专程到澳门拜望叶挺。这一回,叶挺请那位副官把带来的礼物,原封不动地带回去,并请他带话给陈济棠,说叶挺忧国心切,是为了抗日救亡而回国的,而不是为了谋官职混饭吃。只要陈济棠坚持他的反共政策,他们之间就谈不上什么合作。除非是真正的抗日的爱国军队,否则,他是不会出来任职的,任何老关系老交情,也碍难从命。从这以后,陈济棠再也没有找过叶挺。叶挺意志坚定,宁愿过清苦的生活,也不愿为国民党做事,同时还教育亲属洁身自好,不要为国民党的官僚做事。他的儿子叶正大还隐约记得,一次父亲曾勃然大怒,批评他的侄子叶钦在国民党里混饭吃的做法,认为就是回家种地,也比去国民党那里干净。

  在澳门居住期间,叶挺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十分关心抗战,多次返内地和香港,他在焦急寻觅抗日报国机会的同时,也关注着中共和红军的最新动向,并希望尽快与中共党组织取得联系。1933年春,叶挺打听到当年南昌起义的老战友、在上海做中共秘密工作的阳翰笙的住址,便立即写信给阳,希望阳翰笙能来澳门会面,他有很多心里话想向党倾诉。由于当时的斗争形势十分紧张,阳翰笙一时无法抽身前往澳门,党组织决定另外派人设法与叶挺联系。1935年秋,组织上派张云逸前往澳门,与叶挺取得了联系,并要他做好准备,等待党的召唤。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接受周恩来的建议,主动通过陈诚向蒋介石请求,由他出面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组建成新四军。

  变卖首饰,自筹资金,解决新四军军需

  新四军组建初期,蒋介石在军需供应上对新四军进行克扣。国民党军事当局基本不供给新四军武器装备,只配给少量弹药。结果新四军所使用的武器大部分都是3年游击战争期间带过来的,还有少数是与日军交战中缴获的战利品。枪械数量不够,导致新四军在岩寺训练场上练兵时,常常不得不两三个人共用一件武器,轮换着练习瞄准。上操下操时,一些战士也只好带着从根据地带来的梭镖、大刀。

  为了解决新四军缺枪少弹的问题,叶挺一面呈文顾祝同,断续要来一些枪支,一面按照红军根据地自力更生修造武器的经验,指示主持军需处工作的叶辅平,从当地招来一些铁匠师傅,买来一些工具材料,在岩寺上渡桥江家祠堂,建起一个简陋的修械所,自己修理枪支。修械所在搬迁到泾县云岭后逐步发展起来,能够制造铁雷、石雷和简单枪械。叶挺又指示各个支队在驻地重视建设小兵工厂,以弥补敌后武器弹药之不足。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