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1896—1946年),字希夷,广东惠阳人。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在1926年北伐战争中,他率领独立团在湖北击溃军阀吴佩孚主力,荣膺“北伐名将”的殊荣,他的独立团被称为“铁军”。1927年8月1日,他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成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指挥。在抗日战争中,他临危受命,出任新四军的首任军长,为新四军的组建、成长、壮大,为新四军的敌后抗日,做出了卓越贡献。毛泽东非常器重叶挺,曾当着叶挺的面说,你是“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作为一代名将,叶挺的军事生涯和丰功伟绩,为世人所称颂,而他的清廉人生和高风亮节,同样为后人所景仰。
流亡海外,生活艰难,但未曾忘忧国
1927年12月11日爆发的广州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掀起白色恐怖,到处搜捕共产党人。作为起义领导人之一的叶挺机智地化装成盲人,逃亡到香港。当时,广州起义的消息已震惊全世界,许多香港报刊也发表文章,颂扬这次起义,这让叶挺由衷地欣慰。但他没想到,在党内他却遭到严厉指责,并受到留党察看半年的处分。这让叶挺怎么也想不通。
1928年春,叶挺接到党的通知,要他去苏联休养,同时讨论广州起义的问题。这个消息自然给苦闷中的叶挺带来了新的希望。他假道日本,前往苏联。是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会议虽充分肯定了广州起义的伟大意义,却没有给叶挺正名、平反。与此同时,共产国际东方部的领导人米夫听信了王明的谗言,对叶挺产生了偏见。叶挺是个有血气的军人,眼见国内有冤难伸,共产国际投诉无门,一气之下离开了莫斯科,出走西欧,从此与党失去了联系。对于此事,周恩来后来作了客观的评价:“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到了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还说他政治动摇。共产国际没有人理他,东方大学请他作报告,共产国际也不允许他去。这样,他就离开党跑到德国去了。这件事我们应该给叶挺伸冤。”
1928年秋,叶挺到了德国首都柏林。不久,夫人李秀文从澳门来柏林团聚。在那里,叶挺靠帮人打工和自己做小生意赚到的一点钱维持生计。
1929年,叶挺先是移居奥地利维也纳,以卖绿豆芽和豆腐维持生计。后又移居法国巴黎,在秋天瓜果成熟的季节,到农村帮农场主摘收水果,运回巴黎街头,摆摊叫卖,生活过得紧紧巴巴。迫于无奈,叶挺有时甚至只能到市场捡拾别人抛弃的蔬菜,拿回家腌咸菜吃。
叶挺刚到德国时,心灰意冷,加之身在异国他乡,没有生活来源,更感到前途迷茫。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念头:从事德文著作的翻译和著述,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同时为国家做些贡献。叶挺的德文基础比较好,他从黄埔陆军小学到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一直选修德文,准备将来到德国深造。于是,叶挺用国内亲友资助的钱,买来书刊,闭门谢客,潜心阅读研究,所学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军事、文学。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把精力放到研究军事上。叶挺潜心钻研大量的德国军事书籍,希冀回国后能派上用场。同时,鉴于广州起义失败的教训,叶挺还重点研究了军事工程学和军事化学。他冒着危险,经常在自己家里做炸药和地雷爆破试验。叶挺对军事的刻苦钻研受到了德国友人的敬佩,一位德国军事家送给他一根特殊手杖留作纪念,这根手杖可以当作长剑和手枪使用,深得叶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