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军工科技 > 正文 >

海陆空通吃:两栖舰艇演变史

2014-06-07 16:42:30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如同驱/护舰之间一样,两栖作战舰艇间的界限同样也在趋于模糊,上述几种功能总会或多或少的在一艘船上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其功能上的侧重,来尽量准确的为其归类...

  引领潮流的LPD

  几乎在发展LPH的同时,LSD也有新的演变。LSD不断加入新的成分而发生演化。首先是坞舱被缩小,相应的扩大了陆战队的居住区;在两栖突击之外,又提高了运输功能;随着直升机技术的应用又增加了直升机的起降平台和机库。

  因为原先的LSD只是解决了登陆部队上陆工具——登陆艇的携带问题,而在装载要求方面还没有更全面、更深人的考虑。到了此时,不仅热衷于直升机的垂直登陆战术,而且还提出“均衡装载”的概念:即要求一艘两栖舰上,能载运一个独立的战斗单位(通常以营为单位)所包含的全部兵员、武备、车辆、军需物资及其相应的登陆工具。于是,又推出了一种称为“两栖船坞运输舰”(LPD)的新舰种。

  LPD综合了船坞登陆舰、运兵船、两栖货船的功能,还设有直升机平台和机库,使LSD演变成功能更为均衡,使用弹性更大的LPD。例如“奥斯丁”级两栖船坞登陆舰在概念上便属于LPD的范畴,;而美军新型的“圣安东尼奥”级LPD进一步的取代了“奥斯丁”级和更早时期建造的全部坦克登陆舰(LST)、两栖货船(LKA)和船坞登陆舰(LSD);英国人则将类似的舰艇称之为“突击登陆舰”,例如曾参加马岛海战的“无恐”级登陆舰,从概念上说其同样接近LPD的概念;苏联则在1978年研制出了1174型(“伊万罗戈夫”级)登陆舰,它还拥有用于直接冲滩的首门,则留有一些LST的影子。

  LSD和LPD二者间的区别在于:后者在结构上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坞舱长度,因而可以更多的搭载兵员和车辆,相对于LSD更为强调运输功能,功能弹性更大,性价比更高,当你的军事力量对战场拥有了较好的控制能力,突击上岸的任务不那么艰巨的时候,显然LPD更适合使用,因为它更省钱,这也是为什么在冷战结束后,美军全面以LPD取代LSD概念;反之,则需要LSD,因为突击登陆是最重要的任务,例如法国海军在1990年交付的TCD-90 “闪电”级,从概念上说它更接近LSD,其坞舱长度达122米,占全舰的3/4,为了搭载高度较大的船艇,其坞舱的后1/4段采用了活动舱盖,因而可以携带更多或更大的登陆艇,显然,这表明它的设计首先考虑的是突击的效率而不是任务的弹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思想似乎也为中国海军所接受。

  LSD/LPD向海岸投送兵力,更多的是通过所携带的机械化登陆艇(LCM)或气垫登陆艇(LCAC),当然,现代意义上的LSD/LPD基本都搭载有舰载直升机,但数量一般都不会超过4架,通常无法作为一种主要手段来使用。意大利的“圣乔治奥”级以及日本的“大隅”都采用了通直甲板的结构,这就使得它们在分类上产生了一定的“迷惑性”,但事实上前者只能搭载3架CH-53级别的重型直升机,后者则为2架,且都不具备直升机长期停放的机库和地勤设备,在“大隅”装备初期某些媒体称其可以在短期内改造为轻型航母,这显然是以讹传讹,相对于其他LSD/LPD,其垂直登陆能力并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通直甲板对直升机的起降更为有理。同时,这两级舰都非常强调运输功能和多任务能力,故更符合LPD的概念。

  坞式两栖舰的特点

  就结构而言,近年来建造的坞式两栖舰其上层建筑大多集中布置在舰的前部,而上层建筑前部或后部有宽敞的甲板,舰内有较大的装载空间。坞式两栖战舰一般都装载满载的登陆艇, 当实施两栖攻击时,首先打开坞舱门,舰体下沉,使坞舱浸水,登陆艇随即自动浮起,通常水深要不低于2米,靠其自身的动力直接驶向敌岸登陆,当然,如果装载的是气垫登陆艇(LCAC),则无需再向坞舱注水,这种简化,也是LCAC的一个不太令人注意的优势。

  大多数现有坞式两栖战舰的舰体沉浮靠舰上的压载系统来调整, 即压载水舱和坞舱注满水后舰体下沉,排放水后舰体上浮。其压载系统型式根据总体设计的不同要求各有所异,但从分类角度考虑,大致可以分为:压载水泵注、排水式;重力注水、压缩空气排水式;重力注水、压载泵排水式。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