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C CQB PDW定位是四不像,非常尴尬。
PDW的缺陷
PDW目前的困境和自身的一些固有缺陷密切相关。P90是最早的PDW,战斗全重达3.0千克(带弹50发),和3.1千克的M4短突击步枪(带弹30发)比较并没有重量优势,自身长度达500毫米。如果驾驶员用其自卫,无论在身上背着或者放在驾驶舱内,都有些不便。P90卖给执法机关的价格为1200美元,而M4的采购价为800~1200美元。早先FN公司宣传P90会更便宜,也未曾实现。MP7在重量和体积上有重大进步,缩托时只有415毫米,空枪重只有1.9千克(20发空弹匣),就目前人类的机械科技水平,MP7做到这个重量和体积,已经是极不容易了。如果还想减重,那么就需要把子弹做小一些,轻一些,通过减少后座冲量才可能进一步减重。否则枪重太轻,必然后坐力太大,射击时难于控制。MP7空重只有1.9千克,连发射速高达950发/分,明显偏高。后来HK公司改进,MP7A1把射速降低到850发/分,射速仍然不低,连发密集度始终未见公布,估计是因为数据难看不适合公布。PDW口径偏小,自然弹头重量轻,后坐力小,可是弹头重量如果太低,那么还有一个问题:远距离存能不足。P90的SS90子弹弹头做到1.5克,10米距离上对明胶动能传递效果高达SS109步枪弹的93%,结果因为太轻,远距离存能低,最后改用弹头重量为2.0克的SS190子弹。MP7在研制之时就很重视远距离存能,标准军用DM11型钢芯弹弹头重做到2.0克,一步到位。根据物理学原理可知:越轻的弹头越容易获得高速,同时后坐力小,连发容易控制;越轻的弹头越容易失速,因此小口径弹必定有远距离存能低、风偏量大的缺陷。个人自卫武器的口径和弹头已经很难做到更小、更轻了。目前PDW已经实现了“比手枪威力大、比冲锋枪穿透力强、比步枪轻便”,如果还想拥有“手枪的体积和轻便、步枪的近距离威力”的优越特性,在目前的人类技术条件下无法实现。有评论批评PDW穿透力不足,面对身着防弹衣的敌人难于自卫,笔者反对这一说法。PDW概念提出之时,世界各国防弹衣普遍都非常薄弱,苏军的个人防护只相当于CRISAT靶板的水平,如今美军“拦截者”防弹衣插上碳化硼板后甚至可以抵御北约7.62×51毫米子弹和俄军7.62×54子弹的袭击,M16系列都无能为力,为何要苛求PDW打穿重型防弹衣?MP7A1发射DM11型子弹甚至能够在50米处射穿9毫米钢板、100米处射穿5毫米钢板;中国5.8×42毫米DBP87弹在100米射击距离上对普通钢板的侵彻深度为8-10毫米,而7.62×39毫米56式普通弹在100米距离上只能贯穿6-8毫米厚的普通钢板。如此比较,MP7A1作为自卫武器,近距离穿透能力已经不低了。未插加强板的防弹衣防护力一般只能达到ⅢA级,近距离遭遇MP7A1,一样被击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