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武警北京总队李宝林副司令员向《法制晚报》记者介绍,根据此次鸣放现场不能通视的情况,部队在严格专项训练的同时,先后12次与礼炮生产厂研究论证,增加了礼炮击发线路指示灯、训练闩体、礼炮维修箱等5个装备,改进设计27处,新增了音视频同步传输系统,实现了以有线为主、无线为辅的信号传输功能,提高了保险系数。
“礼炮鸣放完毕,是否撤收,请指示。”随着现场指挥员“撤收”口令的下达,礼炮兵又一次圆满完成任务。礼炮指挥有108个不同口令,都是礼炮兵总结的“军语”。
礼炮鸣放中的所有行动都严格按照口令进行,车队开进要精确到分钟,礼炮鸣放要精确到毫秒,站位跑位精确到寸厘,绝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
为此,礼炮兵在平时训练中必须在每天推上拉下开栓上千次,确保在3秒钟内完成开栓、送弹、装填三个动作;在5米炮位每天跑数十公里,跪下起立达上千次,确保任务完成。
昨天16时54分35秒,首次鸣放礼炮圆满完成。
据悉,在亚信峰会期间,武警礼炮兵还将在上海执行数场迎外礼炮鸣放任务。
礼炮几响有讲究
鸣放礼炮起源于海上军舰,当时舰上装炮为7门,只能一门一门地放,只有7响。而港口炮台上炮的数量较多,以三倍答谢于对方共计21响,后来就形成了迎接国家元首鸣放礼炮21响,迎接政府首脑鸣放礼炮19响的国际惯例。
我国国家庆典活动鸣放礼炮采用28门同响,代表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走过了28年的风雨历程。
春秋季时欢迎仪式在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冬季不鸣放礼炮),礼炮放置在广场中心线南北一线,鸣放时礼炮要与军乐团、仪仗队协同,要求国歌起炮声响,国歌落炮声停,且每响间隔时间相等。
此次武警部队首次在京外执行任务,也是首次用专列运载礼炮以及人员、车辆、装备,开创了一个历史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