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港澳台 > 正文 >

透视香港人与内地人之间极微妙的关系

2014-06-07 16:58:59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香港人谢谢你 记者 陈小向 发自香港 2月15日下午两点,在香港见到阿欣时,她抱着5个月大的宝宝,背着一个双肩包。这次她一个人从珠海过来,带宝宝去油麻地母婴健康院打免疫……

  其实陈永康不是香港本土人,走左边通道的很可能就有他的老乡。分道扬镳的区别在于,他拥有一张“HKidcard”,这使得他在出入境时能享受顺畅。

  这样的便利并非一开始就有,从他第一次过罗湖关后的整整5年,陈永康一直走的都是左边通道,碰上春节前后,排队常常得耗上一个多小时。

  数年前,陈永康和大陆的妻子离婚,同一个亲戚介绍的香港女人办了结婚手续。

  5年后,他再次离婚并同前妻复婚,现任妻子开始往返香港探亲,等另一个5年便可以像丈夫一样拿到香港身份证。

  对于许多生长在大陆,希望移民香港、但又达不到人才引进和投资移民条件的普通人,能够让他们成为香港公民的方式便是跨境婚姻。

  结婚,“到香港揾钱”

  陈永康的家乡在南方某沿海省份,有不少在解放后从东南亚回国的归侨,对侨乡人来说,家里有点海外关系,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他的舅父上世纪60年代从印度归国,80年代又携家移居香港。以后每逢舅父回来的春节,陈永康便能分到几块曲奇,或者一小抓用花花绿绿的糖纸包着的,吃起来酸酸甜甜的瑞士糖。

  家里人接待舅父的态度也让他感受深刻,毕恭毕敬,是那种“穷亲戚看富亲戚”的羡慕。

  他后来动了去香港的心思,是在1997之后。陈永康现在还会唱,那一年有电视和广播的地方几乎都在播的那首“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

  香港回归前,陈永康已经听说村子里有壮年劳动力去了香港,但怎么去,去做什么工,他没打听得很清楚,那时他已是一名孩童的父亲。

  香港回归后,“出来”变得更容易,随着越来越多人议论,谁谁出去几个月,“装了一皮包钱回来盖楼”。而实现这个美梦的途径也不再是秘密:找香港人结婚,过去打工揾钱。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