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问题,刘伯承挺进大别山,时为1947年9月至次年3月份共七个月的时间,与敌主力有四个回合的大较量。其弹械两缺,地形复杂的处境,与林彪在东北粮饷充足,火器优良如何能比?刚开始向大别山突进时,蒋方即调集了23个旅跟进包抄。稍后14个整编师33个旅的重兵,由国防部长白崇禧统一指挥,企图完成合围。但在这四个回合的较量中,刘伯承所部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七个月中,解放了县城40余座,战线自安徽一直拉到湖南湘西石首一带,形成一个“大兜肚”,直接威胁敌长江防线和大巴山据点,为淮海决战,机动歼敌打下战略与战术基础。这样的战役没有伤亡是不可想像的。李达将军记刘伯承司令员在那时候说:“要看到我们以釜底抽薪的战略行动,调动敌人回援其根本重地。而不要只看到自己被敌人咬掉一个指头,烧伤了一点手皮,釜底抽薪而不伤手那才是笑话呢!”
而林彪在东北呢?据《李宗仁回忆录》可知,林彪率先接受了30万伪军的精良装备,却在四平被陈明仁拼死打退,死伤极其惨重。陈明仁说双方“炮火如此猛烈,平生未见”。这次战役,林彪指挥的一纵、二纵、六纵及热辽、松江军区约十万人也损失泰半,又如何说呢?黄仁宇先生《黄河青山》更记述,他在东北战场任参谋校官时,据基层军官反映,林彪将整师整团的兵力往火网中投放,对方机枪手打到手软心颤。指挥如此鲁莽,究算甚事?如此蛮干颟顸,如何称得上“善战”“常胜”呢?
反之,刘伯承以其深邃的古典兵学修养及对苏、德军事学的深刻领会,在不同的革命时期,参与组织或直接指挥了长征诸役,及上党、邯郸、陇海、定陶、豫北等重大战役,在淮海决战、渡江及解放大西南中尤有建树,创造了无数光辉战例。在兵法谋略、实战经验、理论总结等方面,林彪均不能望其项背。刘伯承将军极通俗的议论“正规军好比手上的骨头,游击队好比手上的筋,自卫队好比手上的肉,组成一个打击敌人的拳头”,为部队官兵啧啧称道。他的用兵理论及所推崇的古兵学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