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Levi’s牛仔裤在美国的折扣店卖15~30美元,折合人民币150~200元人民币。但同一条裤子,在中国专卖店的价格是880元;一双耐克运动鞋,在美国售价32.99美元,约合200元人民币,在中国卖668元人民币;一条施华洛世奇水晶项链在奥地利卖129欧元,折合人民币1200元,在中国专卖店售价1800元……
有业内人士分析,“洋品牌”在国内售价高于欧美、亚洲许多国家主要是因为,一是有些品牌商认为,消费者有崇拜国外名牌的心理,定价高有利于品牌形象;二是高额的进场费、商店租金,可能导致高定价。
追访
高价使国人海外疯狂“扫货”“代购”
有数据显示,中国游客前往欧洲旅游的平均费用达到了5200美元;在北美和亚洲旅游的平均支出分别是3800美元和1900美元。此外,中国内地旅客在香港和澳门旅行的平均支出则为2200美元。业界认为,“品牌”硬扛过高价格,导致游客海外疯狂“扫货”“代购”。
而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电子商务网站也看到了“商机”,允许中国网友“直购”。美国的梅西百货等之前不为中国ID服务的网店也纷纷与中国银联等机构签订协议,允许中国网友“直邮”或“转运”。
有业内人士分析,中国消费者选择海外旅游时购物或直接海外淘货,会形成一定的压力,“倒逼”品牌商调整在中国的定价策略,给中国消费者合理的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