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中国军情 > 正文 >

”高原铁军“铁在哪儿

2014-06-07 20:19:17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世人目睹歼-15战斗机在辽宁舰上成功起降的英姿,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在这之前,舰载机在一个试验训练平台上进行的无数次起降训练。

  世人目睹歼-15战斗机在辽宁舰上成功起降的英姿,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在这之前,舰载机在一个试验训练平台上进行的无数次起降训练。登高俯瞰这个训练平台——高高翘起的滑越甲板,三面临海,宛如一艘航空母舰。这个重要平台的主要建设者,就是被誉为“高原铁军”的空军第九工程总队。

  “能为国防建设做点事,值”

  建设航空母舰舰载机试验训练平台,对于空军第九工程总队来说,是块“硬骨头”。在大海中开辟机场,他们毫无经验,但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于是,他们主动请缨。

  在施工中,总队承担的土石方工程量相当于要搬走一座火山岩大山。平均到每天,就是4万多方,且挖掘、装运、平整、碾压、强夯等各程序需同步进行。项目领队是高级工程师李玉宏。这个有32年兵龄的老工程兵,带领官兵每天早上5点起床,一直干到夜里12点多才返回驻地。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后、高级工程师张鲁渝,天天在施工现场风吹日晒,一摘眼镜就现出“熊猫眼”;测量员邓甲元每天扛着设备奔波在工地测量监控,硬是将5厘米厚的战靴底磨平……

  官兵们超负荷连续奋战7个月,终于啃下这块“硬骨头”。李玉宏说:“能为国防建设做点事,值!”

  把困难“嚼碎了,吞下去”

  “我们‘高原铁军’铁在哪儿?就铁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要把它嚼碎了,吞下去。”总队长曹定国说。

  2006年9月,三大队官兵向封闭千年的高原古地挺进,修建国内外都被认为是难以完成的航空港修建任务。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当地几乎没有任何可以依托的保障设施。由于道路崎岖,大型装备运输困难,1000多公里路,他们跋涉了7天。刚一抵达工地,高寒缺氧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工程师吕周和战友外出提水,水还没提进屋,就“扑通”晕倒在地;二级军士长曹林不小心感冒,不到半天便转为高原肺水肿。

  但“高原铁军”没有退缩,硬是将荒凉的高原变成一座机械轰鸣的不夜城。隆冬,气温降至零下20多度,深达两米的冻土层坚硬如铁,挖掘机的铁斗砸下去,只划出一条白印子。用汽油烧,用炸药炸,用破碎机破……官兵们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点砸开冻土层。2009年7月,随着一架飞机呼啸降落,这块遥远古地正式通航。

  长期在极端环境中高强度作业,总队95%的官兵都患上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等高原病,有3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生命,9名官兵落下终身残疾,但他们无怨无悔。

  “视质量如生命”

  “视质量如生命”的理念,在总队官兵心中扎了根,即便工期再紧,再费事,他们都把质量放在第一位。

  2004年酷夏,总队承担红土高原某军用机场改扩建工程,迎接某国产新型战机成建制装备部队。红土高原风大,昼夜温差明显,混凝土凝固过快,致使道面施工无法达到预期要求。高级工程师王淦臣带领官兵把混凝土浇筑时间调整到夜晚,并采用多种养护工艺,防止混凝土中水分过快挥发,终将机场修成全军优质工程。

  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所承担的工程项目,总队抽调精兵强将成立科技革新课题组,着眼军用机场综合防护、野战机场建设等实战化课题进行攻关,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研制出具有快凝、早强功能的新型抢建抢修材料——无机聚合物混凝土,填补了我军国防工程施工空白。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