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中国军情 > 正文 >

揭秘中乌军事合作: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倾囊相授

2014-06-07 20:16:57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与乌克兰低迷不振的经济相比,乌克兰与中国的军工合作一直进行得有声有色。十多年来,中国一直在乌克兰军火出口榜单上名列前茅。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送宝”

  苏联解体后,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的保障,缺乏民用产品市场,加之军工企业科技人员流失严重,故乌克兰军转民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已转产的军工企业的效益很差。其时,独联体各国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工厂、机构大量倒闭,军工领域许多专家、教授失业,收入锐减。特别是一些尖端行业,大量一流的工程师陷入赤贫,美国、德国、以色列、韩国、新加坡等国科研机构纷纷派出专家前往俄罗斯、乌克兰,以优厚条件招揽人才。中国也加入了这一轮人才争夺,采用的招揽方法类似韩国,但得益于苏联时期中苏友好的渊源,一些留苏专家学者通过学术交流、个人友情联络等多种形式,从乌克兰请到了不少顶级专家。

  在这段难得的时期,中国主动出击,目的性很强,直奔军工领域的关键技术,通过个人关系转让其技术成果。海军专家李杰形容那时的工作说,中国人坐一个星期的火车,从满洲里出去,穿过西伯利亚,取道莫斯科,再到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进行摸底、契合,很快知道了对方有哪些技术可以进行合作;之后,马上就有大批的乌克兰专家赴华,介入具体项目。中国当时的基础技术比较落后,刚开始技术交流的层次比较低,规模也比较小。后来,中国用轻工产品交换先进设备,乌克兰专家开始大规模赴华。这些专家大多是毛泽东、斯大林时代的老布尔什维克,重视中苏友谊,生活要求不高,工作严谨,有问必答,技术、材料很爽快地提供,甚至掏心掏肺。

  为了招揽军工人才,中国政府为此启动了一项“双引工程”,专门引进独联体国家的人才和技术,国务院授权国家外国专家局于1991年正式设立国家“友谊奖”,用以表彰外国专家为中国所做的贡献,各省随后相继设立不同地方政府友谊奖。乌克兰籍专家奥坚科·沃洛德梅尔、科瓦连柯、阿诺·阿夫恰茹克相继获得国家级友谊奖;200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内部报告称: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通过官民并举,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双引工程”,从俄罗斯以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大约引进上万名专家,2000多个技术项目。乌克兰是“双引工程”的重点地区,每年都有大批专家、学者应邀赴华讲学或从事科研。中国驻乌克兰使馆一秘李谦如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说:仅2006年,国内邀请乌克兰科技界专家学者赴华约150批次,2000多人次。

  “乌克兰三舰客”留威名

  乌克兰在对华海军技术输出上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上世纪90年代,中国从乌克兰购买了三艘有代表性的大型舰船,由于他们至今仍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国内对他们也有“乌克兰三舰客”的美称。他们的中国名字对于我们毫不陌生:“雪龙”号破冰船、“青海湖”号综合补给舰和“辽宁”号航空母舰。

  其中,雪龙号是中国于1993年以1750万美元低价从乌克兰赫尔松造船厂购得的维他斯 白令级破冰船,经过改造后成为中国目前唯一功能齐全的极地科考破冰船,也是中国目前唯一能在极地破冰航行的船只;青海湖号补给舰也是由赫尔松造船厂建造的。这艘船原计划交付给苏联海军,却在苏联解体后因没有资金而被搁置。中国于1993年购买该舰,并于当年带回大连造船厂接受续建。该船在1996年交付中国海军南海舰队,是中国第一艘、也是迄今装备最大的综合补给舰;辽宁号在中国的知名度更高、其经历也更加复杂,这艘由尼古拉耶夫“61名公社社员”造船厂建造的大型航空母舰原名“瓦良格”号,1992年被乌克兰和俄罗斯废弃,在历经多年的破坏和偷盗后被中国人购得。在费尽周折将它拖到大连后,中国军方又耗时多年对其进行续建和改造,最终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据乌克兰媒体报道,在2006年10月,中国就派出了大型军事代表团前往了乌克兰,讨论了乌克兰帮助中国培训航母飞行员的可行性。此后,中国工程师、飞行员、海军技术专家就开始频繁地访问“尼特卡”舰载机训练中心。有消息说,乌克兰还帮助中国建造了“尼特卡”地面训练系统相类似的设施,用于舰载航空兵飞行员的训练教学,并向中国出售了4套阻拦索。而最近吸引眼球的军购项目就是中乌合作的“欧洲野牛”大型气垫船项目。进口“欧洲野牛”的项目始于2003年,有关技术谈判持续了6年,直到2009年,乌克兰媒体才公开这一消息,确认订购数量4艘。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