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和学者则极力劝说中国不要站在俄罗斯一边。彭博通讯社发表社论,呼吁中国迈出公开反对普京的“更大胆一步”,称俄罗斯对中国也有战略戒心,而中国对普京的隐忍引起中国周边国家的恐惧,“冷眼旁观”将给想成为世界大国的中国带来难以承担的代价。
美国智库“外交关系理事会”(CFR)高级研究员易明(Elizabeth Economy)说,至今没有迹象显示习近平打算携手普京“跳下外交悬崖”。她分析,中国所以不能明确支持俄罗斯,一是中国在乌克兰有重大的经济利益,包括农业、投资、军工、能源等,二是中俄实质关系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如果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不坚持“不干预”原则,而有关国家也在与之有密切种族文化关系的中国边疆省份挑起事端,中国怎么办?让俄罗斯为所欲为,会损害中乌关系,并让北京在国际上的可靠性付出代价。
然而,持现实主义观点的学者一定不会天真地想象中国会大声公开地对普京说不。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成斌(Dean Cheng)发表题为“不要依靠中国帮助乌克兰问题”的文章指出,即便中俄有竞争性的利益,他们有“共同的反感”(shared antipathies)--美国。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不可能通过与俄罗斯为敌,寻求与美国共同的事业。“北京更有可能站在莫斯科一边,而不是华盛顿一边”。
俄罗斯军事介入克里米亚之初,美国就有观察家关注,这是否意味着俄罗斯卷土重来,要挑战东欧秩序?北约的作用何在,美国全球外交和军事战略重点会否重归欧洲?在美国军事开支削减的今天,亚太再平衡战略会否受影响?虽然一切还在演进之中,难以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国家对待任何重大问题,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出于利益与原则的谨慎考虑与综合平衡来决策,中国出于自身地缘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考量,出于对西方国家也在中国挑起“颜色革命”的担心,绝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加入西方的反俄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