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晚清宗藩体制在19世纪70~90年代逐渐瓦解了。宗藩体制作为封建的不平等国际关系,它早在汉朝就已产生。中间虽然由于中国国内政情的变化或因藩邦变化而呈现时断时续的状态,但就此体制而言,却一直延续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尚维持了近50年之久。晚清宗藩体制解体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西方欧美列强和东方日本的侵略扩张,是晚清封建宗藩体制解体的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前,清朝帝国虽早已衰弱,但由于没有列强入侵,东亚封建宗藩体制这一国际系统结构没有新因素介入去打破它内部的平衡,因而宗藩体制得以暂时维系。鸦片战争后,列强扩张的中心是中国,而对朝鲜等藩邦的侵入较少,因此,晚清宗藩体制能维持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才逐渐解体。
然而,19世纪中叶后,欧美主要国家已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强盛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俄国、日本也都走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正象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推行殖民统治。于是晚清帝国的大门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随后帝国的藩邦也在列强的侵略扩张面前国门洞开。远东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很快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一跃成为远东强国,并效法西方列强,奉行侵略扩张政策。而作为东亚封建宗藩体制核心的宗主国,清王朝国力日益式微,无力抵抗列强的入侵,更无力维持宗藩体制的存在了。正如俄国公使希特罗华所说:中国还没有加入列强的伙伴,因此必要时可以作任何处分。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宗藩体制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被列强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它的解体。
第二,宗主国中国国力衰弱,是东亚封建宗藩体制解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东亚封建宗藩体制所赖以产生和维持的基础是宗主国和藩邦之间国力对比悬殊,宗主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方面的优越,使藩邦倾心向化,自愿向宗主国纳贡称臣。当宗主国国力衰弱,文化发展缓慢,宗藩之间差别缩小甚至消失时,则非但无力慑服藩邦,更无力保护藩邦,甚至连自身亦无力保护了。因而宗藩体制的解体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在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晚清各藩邦先后被列强吞并或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