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态势发生变化,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与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在欧洲互相厮杀,暂时无暇顾及远东地区。处在内外交困中的日本,其朝野侵略势力则急盼参战,乘机扩张在中国的权益。
近代以来,日本奉行旨在灭亡中国的“大陆政策”,自甲午战争前后经过数十年的锐意经营,在中国已拥有大量侵略权益:占有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划定了东三省(所谓南满)和内蒙古东部(所谓东蒙)为其特殊利益范围。同时,单独取得了在天津、福州、杭州、苏州、汉口、沙市、重庆等通商口岸建立专管租界的权利;同其他列强一起在北京设立了不归中国政府管理、不许中国人居住的使馆区,分享了在使馆区以及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若干地点驻兵的权利;逐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方面扩张经济势力,从而形成南北两路侵华态势。借此世界大战时机,从山东对中国实现中间突破,可以造成侵华的更为有利的形势,所以日本大隈内阁在几乎没有争议的情况下便确立了进攻山东的战略方针。
日本乘机参战,侵略山东,还可以摆脱严重的内政外交危机。长期的对外殖民侵略政策,造成日本政府军费和海外殖民地开支负担过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1914年末日本外债额约20亿日元,超出同年税收6倍,甚至难以支付利息。国内实行的重税、高额地租和低工资,使广大民众生活极为贫困,社会各阶层要求自由民主、反对军部独断专行的“护宪运动”持续发展,因而造成政局不稳,1912年底至1914年初三次更换内阁。在争霸中国的角逐中,日本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在资本竞争中处于劣势,其在华政治势力也远逊于英、美等国家。辛亥革命后列强在华争夺贷款、筑路和开矿利权浪潮中,英、法、德、美、比等国所获得的经济特权,也大大超过了日本。因此,日本需要寻找“发展时机”,确立在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