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社区 > 视角 > 正文 >

北京元代古塔变身公共阅读空间 免费向公众开放

2014-06-09 09:23:51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昨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位于西城区西四南大街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松老人塔,历经多年修缮重新亮相。与大多数享受国家文保待遇的古建不同,西城区政府将古塔脚下的寺院

  昨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位于西城区西四南大街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松老人塔,历经多年修缮重新亮相。与大多数享受国家文保待遇的古建不同,西城区政府将古塔脚下的寺院打造为全市首个非营利性公共阅读空间——“砖读空间”,并引入第三方法人治理结构,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让京城百姓闲暇之余又多一处读书、借书、淘书场所。

  元代古塔整修亮相

  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因古塔得名的砖塔胡同则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自元大都时代即有文字记载并沿用至今的胡同,被誉为“北京胡同之根”。近代以来,鲁迅、老舍、张恨水等文化大家均在这条胡同内留下过足迹,与古塔比邻而居。

  已经成为北京标志性

  建筑的万松老人塔自建成以来历经战火、朝代更迭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先后被酒食店、羊肉铺、牙科诊所、电器店、药店、图片社占用,所在位置也从元大都的郊野成为如今的繁华闹市。2008年,西城区政府彻底将小院腾退,整修之后小院一直作为单位办公使用。2010年初,西城区正式启动维修工程,并于同年完工。

  院内建起阅读空间

  完成修缮的古塔如何合理使用,一直是摆在西城区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修缮一新的古建依然是‘死’的,只有重新注入人气,才能让古塔焕发生机。”西城区文化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探索文物空间的合理使用,西城区决定依托古塔深厚的文化积淀,将小院打造为立足于传播北京文化的非营利性公共阅读空间,盘活现存的历史文化资源。

  前门正阳书局掌柜崔勇,正是在此时进入人们的视野。2009年,他在廊坊二条租下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门脸儿,专营介绍老北京文化的新旧书籍。对北京文化的痴迷,是促成西城区文化委最终选择崔勇作为万松老人塔新的“守护人”的主要原因。“砖读空间”的设想,在深入沟通中日渐成型。

  致力传播北京文化

  “砖读空间”由西城区文化委、北京出版集团、正阳书局等多个单位共同组成管委会,委托正阳书局运营管理,借此探索公共文化设施运营主体多元化,政府有关部门出标准、抓方向、严考核,由第三方企业和社会主体负责运营,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崔勇介绍,目前“砖读空间”里摆满了他精心淘换来的图书1万多种,库存还有近4万册,以供不定期更换,“这个书是给多少钱都不卖的,就免费给人看。”

  对于“砖读空间”这个名字,崔勇解释说,“砖”有两层意思,一是取“专”字的谐音:读书要专心;二是揭示了古塔一砖一瓦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沉的文化积淀。

  按照西城区文化委主任孙劲松的解释,“北京砖读空间”倒过来念另有一层涵义:“空间专读北京”。他曾提议,在这里摆满“北京人写的、写北京人的、在北京写的书”,将这一公共阅读空间最大限度地打造为传播北京文化的一个阵地,“让爱书人能够在北京最古老的胡同里,最古老的砖塔脚下享受阅读北京的乐趣,成为京城阅读的一座崭新文化地标”,这一想法与崔勇一拍即合。

  “我希望把这块地方打造成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一体,街坊邻居可以免费看书,也可以借书、淘书。我们还将定期邀请嘉宾来讲讲书的故事,聊聊应时应景儿的话题。”对于“砖读空间”的未来,崔勇这样设想。

  ■名片

  名称:万松老人塔

  身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始建于元代

  地址:西城区西四南大街

  简介: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清乾隆十八年(1753)曾奉敕修葺。该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乾隆十八年重修时加高至九级,并将原塔含砌于塔内。现存塔身为1927年重修,高约15.9米。万松老人即万松行秀禅师,为金、蒙古帝国时期佛教高僧,元中书令耶律楚材曾拜其为师。万松老人塔是北京明清旧城城区内仅存的一座砖塔,塔身内部包裹元塔的情况在北京地区较为罕见,是研究北京地区密檐式塔发展的重要实物,也是北京作为文化古都的早期标志之一。著名的砖塔胡同因之得名。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