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注定不能离开,一体化进程实际上不断进行并且加速的状态下,对话是必须的,而对话的前提,一个是保持交流的心态,另一个则是撇除情绪,还原事实,而这两条,闾丘露薇都做得足够好。
在 “孩子香港街头小便,大陆夫妻与港人发生激烈冲突”舆论事件中,媒体人闾丘露薇意外成为关注焦点。她转发的一段视频以及与此相配的文字,遭遇到众多大陆网民近乎疯狂的质疑和批判。坦率说,不少言论,已经堪比事件原本的焦点—香港街头那滩已经消失了的尿渍。
闾丘露薇女士转发视频时候所配发的文字主要是这两段微博,被认为是“严重伤害”了大陆网民的感情。而对闾丘露薇以及其转发视频的指责,概括起来是如下几点:“1.你隐瞒了父母主动带小孩去厕所排队很久直到小孩终于憋不住。2.你隐瞒了小孩尿尿时母亲专门用纸尿布接住。3.你隐瞒了母亲还把纸尿布装入口袋提着。4.你隐瞒了港人拉扯斥喝且拍了小女孩私处后父母才夺记忆卡。”
作为对事件过程的简单归纳,即便真的存在那些网友列举的事实,也不能推翻或者证伪闾丘露薇的陈述,更需要指出的,在这些所谓细节中,既有当时孩童父母未经证实的自我陈述,(排队很久,小孩憋不住)也有围观网民同样未被证实的想象性认知(因为拍摄了幼童私处父母才去夺记忆卡)。甚至,随着事件渐渐清晰,连是大便还是小便,有没有采取措施,甚至当事孩童是男是女等关键信息,都存在反转可能。
当然,闾丘露薇的转述也存在瑕疵,“孩子母亲打了路人一耳光”来自未经证实的当事人表述,应该注明为转述,而非直接的事实陈述。至于第二段的评论性文字:“不要在公开场合暴露孩子身体是做父母常识,找不到厕所,找个角落避一避。帮孩子换内衣都应该去厕所,或者角落,不要当着陌生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如果真的厕所和人口比太低,要求政府多建公厕。另外在香港,再有道理,动手一定违法,要维权,比如要删除照片,主动报警,电话999。……”在我看来,根本不应该引起什么争议。这难道不是身为母亲的作者,对于大陆父母遇到此类情况应该如何应对的提醒?而且,这些意见,都还是大陆媒体一直所倡导的所谓“理性”“建设性”的。
可恰恰是这两段还算冷静的描述以及理性建设性的意见,激起了愤怒。审视起来,会发现一个问题随之浮现:对于众多网民而言,为什么这些尚未确认的事件细节显得如此重要?
按照学者桑斯坦的说法,人际传播的规律是“先有立场,再有传播”,甚至,我们可以将之表述为,“立场即真相”。在本次冲突事件中,貌似大家都在讨论“真相”问题,在指责媒体人如何隐瞒真相,但事实是,除了闾丘露薇等少数人,更多人并没有关注到事实(fact)与真相(truth)之间的差异。可以说,大部分网民是用自己的想象和价值观描绘出了所谓的真相(tr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