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们不难明白,那些未必真实的细节,对于大部分中国网民有多么重要。这是他们想象事件所必需的材料。而这些细节,恰恰又非常符合他们对于自己和其他大陆民众在香港处境的情感性认知:大陆游客努力按照香港规则行事,却由于种种限度和边界总会出错,并且,港人无视陆客这种变化和努力,依旧报以鄙视和羞辱。当这种情绪化认知又伴随了孩子的哭泣,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刺激拥有表达权利和能力的大陆中产网民和舆论领袖们吗?
脱离开情绪认知,回归理性认知是困难的。坦率地说,那段不算长的视频,我是分了好几次,花了很长时间才艰难看完。我第一次到香港,落脚的地方就是事发地西洋菜街,当我手里提着重重的两箱奶粉,和携带一个超大的行李箱,里面同样是给孩子买的进口奶粉的朋友一起走过街头,分明感受到某种异样的眼光,甚至因为陌生而心怀恐惧。这是个和大陆文化完全不同的场域,从语言到规则,从行为方式到价值观,以及,那种隐隐表达出的歧视和敌意。即便理性告知,这是个法治与文明之地,依然无法抹去这种陌生感和恐惧。所以,观看视频的时候,我忍不住一次次设想,如果我是当事人,我会怎么处理。也许会采取比当事夫妇更激烈的方式对待拍摄者和围观者。
但是,等看完视频和更完整的报道后,就不难发现,在原来以为“穷尽可能”的边界之外,为人父母者依然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也并没有真的很好的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些事情包括,了解香港的法规和习俗,给孩子戴上纸尿片,当紧急时候,克服心中地不安向周围人求助。同样地,不妨学会尝试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培养对于法治的信任,起码,当对方拍摄了自己孩子的隐私部位的时候,有礼貌而且明确要求对方删去照片,并及时报警求助。起码要知道香港报警电话是简单的999。
事实上,不管在哪个地方,一些基本的文明尺度要保持。比如,不克制自己的情绪,以防事态失控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而尤为不可接受的是,在冲突时候不能将孩子脱离自己的保护范围,甚至推给对方。坦率地说,我至今不理解当事父母在视频中这般举动的背后心理动因是什么。除非在那个时候,他们在内心里把孩子当作一种“负担”而非爱的对象。
当然,也要承认,当事另一方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善意,无论是当时记者还是其他当事人,同样表现出这样的情绪特征。我们都清楚,这种情绪背后,则是一个宏大叙事层面的疏离和对抗。是不同社会场域之间的陌生乃至仇视。在这种大背景下,不同社会个体之间的情绪积累已经到了足够的程度,触发它,仅仅需要一次孩童的排泄,或者其他稻草。
也就是在这个角度,我认为,必须要给闾丘露薇喝彩,在注定不能离开,一体化进程实际上不断进行并且加速的状态下,对话是必须的,而对话的前提,一个是保持交流的心态,另一个则是撇除情绪,还原事实,而这两条,闾丘露薇都做得足够好。而且,当她的围脖被谩骂充斥的时候,她依旧保持了足够的专业冷静和风度。没有这样的媒体人和这样的姿态,不但交流无法想象,可预见的结果只能是更情绪化,更原教旨化。
事实上,那些被情绪冲昏头脑的大陆网民,应该向这位专业媒体人说声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