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还有机会见到家乡的亲人吗?”家住柳城县太平镇太平街的88岁老人刘五妹,每念至此,便不禁感伤流泪。她与亲人失散75年了,为此,孝顺的儿孙们多次设法帮寻亲。功夫不负有心人,老人的团圆梦终于要实现了。
战乱逃难
尝尽了人间辛酸
1926年,刘五妹降生在广东省原南海县一个贫苦家庭,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独自抚养着她和两个哥哥。
1937年,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过来,“吃的用的,都被他们抢走了”。家徒四壁,母亲只能出去讨回一些豆腐渣回来煮,一人分几勺来吃。
刘五妹记得,当时,大哥总是把自己的一份多分一点给她。
“你们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把小妹嫁出去,总比在家饿死的好。”1939年的一天,一名暂时在当地落脚的中年妇女向刘家提议,广西柳城还没受到战乱的影响,她在那里认识的两户人家,想给儿子讨个媳妇。
纵有千般不舍,刘五妹还是随着这名女子离开了家乡。
在动荡中颠沛流离,历经4年,刘五妹才来到柳城县太平镇的韩家。
但是,韩家个别人对这个远嫁而来的弟妹并不待见,有时甚至拳脚相向。所幸,当时同是从广东逃难过来、长她两岁的好姐妹吕桂兰与她惺惺相惜,经常照顾她。
“五妹是我见过最勤快、最捱得住苦的人。当年看到她被欺负,我多希望她有个娘家的人,站出来为她说句话。”吕桂兰说。
每天,刘五妹天没亮就起床,挑四五担水把一大家子的衣服洗干净,然后烧水、做饭,还要上山劈柴、割草,到处捡牛粪,几乎一刻也不闲着。
每逢寒冬腊月,刘五妹连双鞋子都没有,打着赤脚,穿着3层麻布单衣,走到10多公里外的炭窑,挑100多斤木炭回家;第二天又走20多公里挑到县城去卖,然后还要挑六七十斤货物回村里,叫卖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