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适应性问题
中国“熊猫外交”始于1957年,目前47只大熊猫生活中国境外,包括美国、苏格兰、加拿大、泰国、奥地利、墨西哥、西班牙、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个动物园中——其中,大多数熊猫来自于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
但对于这些适应了四川竹子和气候的大熊猫而言,每一只外借的大熊猫都将面临新环境的考验,而也亦是目前最令中马双方担忧的问题。
事实上,对于如何饲养大熊猫,并无先例可以借鉴。大熊猫可追溯的历史在800万年前,但直到1953年成都市动物园斧头山饲养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前身)才拉开了中国大熊猫研究的大幕。
“我们对于大熊猫的数据都是从零开始的,此前为了让大熊猫多产奶,我们给大熊猫喝过人参炖猪蹄汤”,成都熊猫繁育基地的研究员李铭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后来才知道大熊猫产奶少,和食用竹子的品种有关系,野生大熊猫食用的竹子生长在海拔1000米到2400米高山中,而原来基地给熊猫喂的低山平坝竹,口感和营养都不好。
直至目前,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和都江堰大熊猫野放基地人工饲养的300余只大熊猫,主要都食用海拔1000米至2400米的高山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