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耻感文化的消失。能量越大者责任越大,而自省意识和对形象的珍惜也会越强、越重。这种自我的反省和反思,可以理解成爱好脸面,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内在耻感文化。其实,就算是爱好脸面也是一件好事,它至少意味着一个人在做事时依然有所顾忌,有所节制,不会作出为人所指责的出格事情。所以,有时一些人有派头也不是坏事,当派头成为他们身份和标签时,会反过来制约他们,让他们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和做派,有没有损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种内在的羞耻意识会让派头成为一种正面的东西。但令人失望的是,一些热爱派头的官员,通常又没有这种内在的羞耻文化,他们不会真的在乎自己的形象,也不会真的坚持表里如一,他们热衷于派头,只是因为其是身份标签。
当官本位文化逞强,而耻感文化又缺失时,面子就会成为一种空洞而没有牵制的派头。人们追求外在的标签,甚于内在的认同,追求外在的特权,甚于内在的价值。而当派头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时,又会反过来加剧官本位文化,让官员和普通民众,都将其当成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东西,同样也会助推耻感文化的消失,使人觉得无需敬畏,更不必被道德、被舆论、被观念束缚手脚,进而成为肆意妄为的官场人。所以,在看到派头成为现象时,既要强调权力的制约、制衡,也要看到两种文化的迷失——官本位文化应该消除了,而耻感文化应该强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