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读者服务研究部主任张轶对中日近代史有很深的比较研究。他告诉《新民周刊》:“甲午中国之失败其实是一个契机,它导致了中国人的群体意识觉醒。甲午战争的发生,是中日两个民族近代化过程的一个分水岭。中国的近代化从甲午开始逐渐从器物层面向思想乃至政治制度层面转变,其代表就是1898年的百日维新,而这个过程日本早在1868年就已经开始了。”
张轶认为,与日本始终坚持君宪这条道路不同的是,19世纪末的中国人一直在君宪、共和乃至无政府主义这些不同道路间犹豫。“天皇的万世一系决定了当时的日本从心眼里就看不起朝代更迭频繁的中国,也决定了日本尽管也有自由民权运动,也有大正德谟克拉西,甚至也有后来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但其前提都是以天皇的至高无上为出发点的。”
张轶说,“伊藤前来中国,号称帮助光绪实现他的君宪理想。而他来没几天就发生了戊戌政变,光绪被打入冷宫。君宪之路究竟是否适合中国,因为我们从来就没真正实行过,历史也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去证明了。”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最早受挫于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甲午惨败,这场惨败引发了中国社会的长期动荡,把中国现代化进程逼入坎坷凶险的途径,并差点使我们民族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万劫不复!”倪乐雄对《新民周刊》如是说。
当然,在甲午战争期间,民主共和的萌芽已经在中华大地深深扎下!1894年11月,檀香山兴中会成立。1895年2月,香港兴中会成立。与日本颇有渊源,接受大量日本资助的孙中山面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在《有志竟成》一文中写道:“时适清兵屡败,高丽既失,……清廷之腐败尽露,人心愤激。上海同志宋跃如乃函促归国……”
链接:
2012年4月16日,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作出有关政府出面“购买”钓鱼岛的提议。
2012年7月7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宣称,政府正就购买有关岛屿并实现“国有化”进行综合研究。
2012年7月27日,东京都政府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上刊登了巨幅“购买钓鱼岛”主题广告。
2012年8月15日,抗战胜利67周年纪念日;两岸三地的7名保钓人士乘坐“启丰二号”成功登上钓鱼岛。
2012年9月10日起,中国政府部门对钓鱼岛及附属岛屿开展常态化监视、监测;2012年9月11日,中央电视台首播钓鱼岛天气预报。
2013年10月25日,日本海上自卫队107舰强行闯入中方演习区,并长时间滞留,直至28日7时32分才离开。
2014年1月初,中日驻英大使分别指责对方是地区的“伏地魔”。
2014年1月30日,日本航空自卫队正制定预案,一旦中国军机进入钓鱼岛上空,将对其进行“裹挟迫降”,并在日本本土“拘捕”中国飞行员。
2014年1月31日,中国战机在东海驱离外国军机,有军方人士指称此外国军机即系日机。
2014年2月3日,日本自卫队将新设水陆机动团,作为新设“陆上总队”的直属部队,规模达2000至3000人,此系未来日本专注西南离岛的王牌部队,意图直指中国钓鱼岛;同日,日本NHK经营委员会委员百田尚树在公开演说时声称“南京大屠杀根本不存在”,舆论再次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