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道工事与表面阵地工事相配合
影片开始时,我方阵地工事由7连坚守,该连主要依托表面阵地工事抗击敌人进攻,连续击退敌14次冲锋。在抗击敌第15次冲锋时连长牺牲,指导员的眼睛被炸。本片的主角部队——8连前来增援,也是依托表面阵地工事与敌激战。这些表面阵地工事大部分设置在山脊的反斜面上,而并非在山脊的正面,这样我方人员可以隐蔽投弹而敌方步兵的直射火力不能威胁到我方投弹手。
影片中看到,我军构筑的工事既有坑道工事也有表面阵地工事。坑道工事是我军为了对抗敌优势空炮火力而创造出来的,但是在防御作战中并不能单纯依靠坑道作战,必须与表面阵地工事配合才能发挥威力。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作战形式通常是利用坑道避开敌强大的火力,依托表面阵地工事在后方炮火支援下以短兵火力打击进攻之敌。这里有 一点非常重要,即坑道是保存自己的手 段,依托表面阵地工事打击进攻之敌才是有效歼敌的手段。
影片中,8连先是在阵地上展开1个排的兵力,将其余兵力隐蔽在坑道内待机。当阵地上人员伤亡过大、形势危急时,连长张忠发调7班上阵地增援,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在这里,我军采用的是典型的“添油战术”,即不断 投入新锐兵力,增援正在作战的部队, 使部队始终保持充足的战斗力。在兵力 使用上,我防守部队一般分为三部分: 1/3的兵力用于表面阵地作战,1/3的兵 力机动,1/3的兵力用于坚守坑道。同 时确定了“量敌用兵”的原则,即敌人 大攻我增加兵力,小攻则使用较少兵力 抗击。在有后方炮火支援的情况下,我 军投入1个组的兵力(3~4人)即可击 退敌1~2个排的进攻,击退敌一个连的 进攻使用1个班的兵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