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贸易与金融),是当今中美较量的主战场。至今,中国在以经济发展,一步步蚕食美帝地盘。既然在主战场的进展还算顺手,有什么理由在其他次要方面,或因突发事件,或因不敬、冒犯、挑衅。。。而愚蠢地选择“破局”呢?
中国光天化日之下训斥哈格尔,在4月15日前后大规模发送对美强硬信息,所要表达的,主要就是宣泄不满、愤怒的情绪,并趁乌克兰之局这个重要历史关头,向美英帝国提出要价,以获取最大“红利”,而非与它“摊牌”、“破局”、“了断”。
美帝明白中国的用意,相应曲折释放了一些“善意”。比如——
1)“美国防部:部长哈格尔感谢中国领导人直言不讳”——“这一标题来自美国国防部官网4月9日对于哈格尔中国行的总结文章”。大家看,哈格尔访华被当众打耳光,他自己当时口头“感谢”也就完了,日后还可以诸如事属哈格尔个人行为、没有文字依据等等“赖账”;即使不“赖账”,让它早点过去也就完了。但是不,山姆偏要事后还大张旗鼓的“家丑外扬”,以国防部的名义再次“感谢”。他是不是被范长龙一耳光给抽晕乎了呢?呵呵,当然不是。它的潜台词就是:我认账,你抽得有理!我这里给你留个字据。
2)“美新任驻华大使现身博鳌论坛与中国专家同台对话”。大家看,在一番折冲,奥巴马“失约”博鳌之后,美国人也在半推半就接近博鳌。
3)在朝鲜半岛问题上。随着“新任六方会谈韩方团长访华”,以及“中国政府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武大伟将访美”,“六方会谈重启韩美日三国正在准备降低门槛”,而在4月16日,武大伟与戴维斯会谈之后,“美方称美中就朝鲜问题进行‘富有成效’讨论”。。。
4)4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美国新闻集团总裁汤姆森”——“李克强指出,。。。希望国际媒体全面、客观报道中国,为增进中外相互认知、促进友好合作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汤姆森表示,新闻集团高度关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重视对华报道,愿为增进世界和中国的相互了解与合作作出积极努力”。。。这条新闻,大有玄机——如果不刻意强调其重要性的话,其标题完全可以简化为“李克强会见美国客人”或“李克强会见美国新闻集团总裁”,而不必双方冠名冠头衔。之所以突出其正式性、重要性,就在于——它发生在《解放军报》与《纽约时报》就马航事件以暗语式公开“决斗”之后!也就是说,双方以此次“会见”达成妥协,同意就此“点到为止”,不再就此作舆论纠缠。在这里,双方争夺的是国际话语权,及其对马航事件真相的“舆论导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