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最后的红军西路军女战士
在中国工农红军史上,有一支赫赫有名的娘子军部队,那就是于1933年3月在川陕革命根据地通江县光荣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妇女独立营(后改为团)。1935年初,妇女独立团扩编为妇女独立师,辖两个团,拥有2000多名女红军战士。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主力奉中央军委决定命令执行在河西走廊创建根据地和打通与苏联联系的任务,西渡黄河的2.18万红军,于11月改称西路军。此时几经转战、已减员不少的妇女独立师,被缩编为妇女抗日先锋团,共3营9连约1300余人。她们平均年龄不到20岁,最小的仅十二岁。在团长王泉媛、政委吴富莲和特派员曾广澜的带领下,这支红军史上绝无仅有的大规模妇女武装,西渡黄河,踏上艰险悲壮的西征征途。
1936年冬到1937年春,由于指挥错误、寡不敌众,西路军遭到西北军阀马步芳部的围追剿杀,只有400余人突围。在西征途中,妇女抗日先锋团浴血奋战、碧血黄沙,被俘后仍进行了拼死斗争,有的吞针自杀,有的越狱逃跑,有的惨遭杀戮,有的被转卖不知所终,被营救回到延安的是极少数。
黄沙掩不住中国革命史上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悲壮而光辉的历程。上世纪80年代后,中央拨乱反正,在2002年9月推出的新本《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为西路军作出了公正评价:“西路军所属各部队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纪念。”2006年,中央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提出宣传西路军,以告慰先烈,激励后人。西路军老战士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得到很大提高,一批重现西路军真实历史的史料和回忆记实作品、文艺作品诸如长篇报告文学《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西路军沉浮录》,专着《西征中的女红军战士》,电影《祁连山的回声》、《惊沙》等相继出版发行和上演,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历史记住了西路军的功绩,人民对西路军女兵给予了崇高的敬意。
西路军女兵中有贵州人
笔者在贵州省妇联工作,2009年11月在一次全国会议上向甘肃省妇联宣传部胡部长请教了一些西路军女红军的史实。言谈中得知在甘肃省目前幸存的9位西路军女红军中有一位是贵州人,叫陈慧芳。我当时颇感诧异,因为在迄今有的红军长征史料中没有这样的记载。我问胡部长这位老红军是贵州哪个县,胡摇摇头:“只知道是贵州白子沟。”
回到贵阳,我把陈慧芳老人的事向领导报告,省妇联领导很重视,让我赶紧与各市、州、地妇联联系,未果;我又到省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依然未果。后来胡部长寄来一盘甘肃省妇联慰问西路军女战士活动的光盘,结果仍令人失望,看来只有等待与她见面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