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2年到1943年,希特勒的盟友曾多次劝告他早日和俄国人言和,以尽快摆脱这场不可能取胜的战争。对付出毁灭性代价的俄国人来说,出于保存民族元气的考虑,也未必一定要沿着罗斯福鼓吹的让德国“无条件投降”的道路走到底(俄国人有充分理由怀疑这个口号的目的是逼迫德军在东线死战到底,美国人好坐收渔利)。为此,斯大林也伸出过试探触手。但即使在库尔斯克战败后,希特勒依然不肯踏出关键性的一步。他过高估计了德军的实力,相信他们有能力凭借纵深辽阔的战区坚守住东线,同时击退西方军队的登陆尝试。可这一切却在1944年夏季化为泡影。灭亡的巨大阴影投射向整个第三帝国。
无论在东线还是西线,连连惨败的德军士气都一落千丈。720行刺事件更将德国内部的绝望与动摇彻底暴露出来。形形色色的人物:蓄谋已久的持不同政见者;被战败吓破胆的军人(他们曾向希特勒宣誓效忠);甚至还有一些血债累累的纳粹刽子手,混在一起,打着“拯救祖国”的旗号,想以杀死希特勒来拯救他们自己。这伙喜欢说大话的家伙是地道的玩世不恭主义者。他们最初还提出了一些停战计划:和俄国媾和--特别是在俄国正式接受美国的"无条件投降"口号前(1943年10月前);或者和西方媾和,然后把军队全部集中到东部和俄国人拼命。可搞到最后,他们却在既没有取得外交进展(凭他们的地位,其实也没有与俄国或西方谈判的资格),更没有掌控德国局面把握的情况下,幻想以杀死希特勒为德国换取一个貌似一了百了实则前途险恶甚至引发灾难性内战的结局。结果,他们没有杀死希特勒,反而被自己混乱不堪的行事作风给害死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逃过一劫的希特勒却利用此事找到了借口,把一切失败都归罪于“背叛”。甚至东线的灾难也被解释为“个别指挥官的失误和来自俄国的破坏者以及恐怖主义散布者的破坏”。对一般德国民众和军人来说,希特勒依然是他们的"神",是“唯一能够使战争胜利结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