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碉堡战略的推行,国民党军以抚州为核心,在中央苏区北部边缘,东起黎川南城交界处的硝石,西至吉安吉水,绵延800里通往中央苏区各主要公路上修筑封锁线。国民党军在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所在地南城成立土木工程训练班,在南城北门外构筑了许多永久性和临时性工事,为训练班提供教学实例。
抚州是国民党军队筑碉堡最多的地区,具体有:第五、第六、第九十六师在硝石;第九十、第五十九、第十四师在南城、南丰抚河上游 江两岸;第十师在腾桥、崇仁一带;第二十三师在乐安;第三十六、第四、第八十五师在金溪地区;第九十七、第九十九师在宜黄;第八十九、第九十八师在临川一带。碉堡构筑成梅花状,形成严密的交叉火力网。就构筑材料来说,有木碉、竹碉、土碉、砖碉、石碉;就大小来说,有排碉(也称母碉)、班碉(也称子碉);就高低来说,有楼碉、平碉(无棱)、伏地碉、地堡;就形状说,有圆碉、方碉、多边形碉、平顶碉、尖顶碉等。据史料统计,仅宜黄、南城、乐安、黎川、金溪、崇仁、资溪、南丰8县的碉堡就达2032座,占整个江西第五次反“围剿”时期国民党军修筑碉堡总量(2900)的70%以上。
红军对碉堡封锁线大规模的主动出击
1933年初,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进入中央苏区,“左”倾冒险主义逐渐在红军中占据主导地位。6月,鉴于整个中央红军主力在乐安、宜黄、崇仁地区与国民党军队的对峙中毫无进展,在上海的共产国际驻中共军事总顾问M.施特恩要求实行分兵,红一方面军在东、西两个方向分别以红一、红三军团为主要作战单位,实行“分离作战”,得到了博古等“左”倾军事领导人的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