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北部的清津作战实际发生地在雄基、罗津、清津、成津(今金策)等港口,作战规模均不大,与苏军交战的是日军朝鲜军管区部队。第34军司令部驻咸兴,部队分驻咸兴、定平、平壤,离上述战场尚远,咸兴、平壤、元山、海州均为苏军以空降方式占领。
朝鲜南部的第十七方面军虽隶属关东军,但这里为美军作战地域。
在南库页岛苏军作战对象为日军第88师团、在千岛群岛占守岛为第91师团,均直属日军第五方面军(司令部驻北海道札幌), 在张北方向有中国派遣军华北方面军驻蒙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
总之,远东战役全部作战范围日本陆军部队其实只有26个师团、10个独立混成旅团、2个独立战车旅团和1个机动旅团。日本陆军第2、5航空军分驻中国东北与朝鲜,但可用于作战的飞机极少。
关东军曾经是日本陆军精锐兵团。1940年日军大本营确定当时关东军序列的12个师团外加第16师团(尚在本土,以后未执行)为“满洲永久驻扎师团”,到1943年6月又先后调入或就地组建3个师团共15个师团。这15个师团是“常设”第1、8、9、10、11、12、14师团,早期三联队制第23、27师团,以四联队师团抽出联队组建的第24、25、28、29、71师团及“新常设”第57师团,均为日本陆军主力师团,在1941年“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时各部队还得到额外的加强。1944年,这15个师团有11个调往南方战场,遂用守备部队就地编组6个师团,到年终计有10个师团,无论师团数还是师团战力均为1939年以来之最低状态。1945年初其余4个“满洲永久驻扎师团”亦调出,关东军实为彻底换血。
美国曾经以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强大兵力为结束太平洋战争的重要障碍,对关东军实力的不恰当估计可谓由来已久。日军主力第11、25、57师团同在1945年3月从关东军调回日本本土,至今却仍有西方资料如The Pacific War Encyclopedia误称第25、57师团驻防满洲直至战争结束。
1945年4月5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召见日本大使佐藤尚武公布一项声明,在一些资料中常被误解为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实际这是苏联告知日本,苏联决定一年后条约到期时不再延长条约,而苏日中立条约关系一直保持到远东战役发起时(参见拙文《远东战役史事新探》)。事实上,尽管“满洲永久驻扎师团”已于3月全部调出,仅余12个新编师团驻防满洲,在苏联采取此项外交行动时日本并没有即刻加强军力,而是迟至6、7月间才从关内调入3个师团,7月10日组建7个师团。
其次,匆忙组建的关东军远没有百万之多。
1965年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简史》记载“日军损失67.7万名以上,其中包括战死者约8.4万名”, 战后日军战俘解送苏联时以每千人编为一个作业大队,总计作业大队有“满洲430个、北朝鲜65个、库页岛千岛75个”。
据此推算,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兵员约51万、在北朝鲜约6万。第五方面军在南库页岛千岛群岛约9万。驻远东战役作战地域的日本海军仅有镇海警备府(釜山)下属之旅顺方面特别根据地队、元山方面特别根据地队,依正常编制估计约兵员2万,则在远东战役全部作战地域日本陆海军约68万人,其中关东军57万(包括在北朝鲜的6万)。
若计入在南朝鲜第十七方面军的23万人(战后向美军缴械投降),战争结束时日本关东军总员额约80万。由于关东军指挥范围有过很大的变动,常有资料误称与苏军作战的有80~100万关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