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安排更像是画饼充饥。简陋的车厢和糟糕的卫生环境、极度匮乏的水和饮食,让颠簸数月的迁徙者健康状况直线下降,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开始蔓延。在长达三周的旅行中,很多鞑靼人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官方记录上,出发时和到达时的人数相差了6000名。
春季恰逢疟疾肆虐,而苏联没有足够的药物来治疗如此恶疾。加之鞑靼人的免疫力在长途迁徙的劳顿和饥饿中大打折扣,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头一年,又有大量被流放者死亡。18个月内,官方登记的死亡人数就超过了2.6万,多数是饱受折磨后方才撒手人寰。
相似的命运也降临在其他遭遇强制迁徙的族群中。“俄罗斯之声”网站称,40万车臣人和印古什人死于流放途中。
承诺与现实相去甚远
严峻现实与官方承诺的落差越大,这场大迁徙就越富于黑色幽默的味道。法令白纸黑字地写到:“运输部门保证每天给迁徙者提供热腾腾的食物和热水。”但在贾布赖洛夫的记忆中,那段旅程“没有水也没有食物”。她告诉“自由欧洲电台”,“我们随身携带的食物很快就见底了。每当火车停下,母亲就会下车去取一捧雪,融化后给我们当水喝。”
今年82岁的老汉Ziyatdin和家人告别故乡时只是个12岁的男孩。他记得,乘火车的那三个星期,每隔几天,车门就会打开,“靠站时,他们就将死者的尸体这样丢出去。”
即便旅行告一段落,噩梦也不会轻易过去。“当我们到达那里,(发现)没有足够的吃的。很多人死了,因为寒冷、饥饿或疾病。”按照苏联官方记录,这些新移民每人每天只能拿到340克食物。Ziyatdin向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回忆,“我全家20人,就4个活了下来。”
苏联官方法令则宣称:“保证这些人到达定居点后能够得到土地,并能够获得建造居住地需要的建筑材料……给每个家庭提供最多5000卢布的七年贷款,用于建筑和安家。”
就这种落差,英国广播公司(BBC)称,驱逐计划和具体实施过程都很粗糙,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地方官员没有事先获知准确的到来人数,更谈不上为其准备足够的住所。
还有些经历过那段岁月的鞑靼人表示,乌兹别克斯坦地方政府确实给了他们建房用的土地,随后的20年里却一直没有配备基础设施;聚居区没有公路,更没有自来水。
部分军警伸出同情之手
对印古什人和车臣人的驱逐开始于1944年2月23日清晨,令异见人士胆寒的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向斯大林汇报了整个过程。“2月23日到29日,478479人,其中包括91250名印古什人上了火车。157列火车已开往新定居点。1016名反苏的车臣和印古什人被逮捕。”
“在行动中,动用了1.9万名警察和内卫部队,他们中的一些人此前参与了驱逐卡尔梅克人的行动。他们还将在即将开始的驱逐巴尔卡尔人的行动中发挥作用。”
作为政府的铁拳,军警们的职责是押解并监视被放逐者;作为有感情的人,逼迫同胞背井离乡让他们感到困扰甚至痛苦。当时10岁的印古什人伊萨·哈什耶夫对BBC说,“负责押送我们的士兵是个好人,他帮助我们把5袋谷物装到车上,还帮助我们打包被子和衣物。要不是他,我们肯定活不下来。”
印古什人阿劳丁·沙迪耶夫曾在战场上与纳粹浴血搏杀,离开前线后成了内卫部队的一名官员。看到同胞被逐,他于心不忍:“我很难过,非常难过。我每天晚上都大哭。我尽全力去帮助同胞们,但是也要完成身为公职人员的任务。”